德化縣城鄉精神文明融合創建——西北五鎮共建共融在上涌鎮啟動。主辦方 供圖
日前,德化縣城鄉精神文明融合創建——西北五鎮共建共融在上涌鎮啟動,這標志著德化縣城鄉精神文明融合創建工作邁出了更堅實的一步。
上世紀80年代末,德化縣實施“大城關”發展戰略,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越發凸顯出來。因此,德化縣以入選福建省首批“城鄉精神文明融合創建試點縣”為契機,探索實施“跨鎮聯建”工作機制,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賦能新型城鎮化、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緊扣城鄉優勢和需求,促進片區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抱團發展,形成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發展合力,大力培育城鄉社會文明新風,全面提高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第八屆德化縣道德模范代表楊慶波為大家作主題宣講。主辦方 供圖
跨鎮聯建 城鄉一體
在西北五鎮共建共融啟動儀式當天,上涌鎮聯合葛坑鎮、湯頭鄉、楊梅鄉和桂陽鄉在上涌鎮文體活動中心,開展2023年泉州市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基層宣講匯演活動暨“我們的節日·七夕”主題系列活動(德化專場),五鎮群眾代表齊聚一堂,現場很是熱鬧。
活動中,第八屆德化縣道德模范代表楊慶波為大家作了主題宣講,他用豐富飽滿的語言、真摯熱切的情感,生動講述了扎根九仙山14年一心做好氣象事業的故事,贏得觀眾陣陣掌聲。
“你知道本鄉鎮(村)是什么級別的文明鄉鎮(村)?“本鄉鎮(村)是否有成立紅白理事會?”……在現場進行互動答題環節,引來了西北五鎮的各位鄉親爭先答題,來自上涌鎮劉坑村的70多歲劉阿姨搶到了答題機會,她的正確回答一下子把活動推向高潮。
“大城關”戰略是一種有益的嘗試,而“跨鎮聯建、片區協作、共建共享”的城鄉精神文明創建之路是大勢所趨。
“我們統籌全縣18個鄉鎮,選取60個行政村作為試點單位,劃分為城區片、郊區片、東部片、西南片和西北片五個片區?!钡禄h委文明辦主任黃新穎說,堅持“資源共享、陣地共建、活動共聯、隊伍共育”的原則,從激發基層創建動能、推動資源下沉基層、培育典型示范引領等入手,著力推動城鄉環境面貌共同改善、文明素質共同提高、治理效能共同增強、生活品質共同提升,整體提升全縣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
近年來,德化縣還持續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由城鎮向農村延伸,廣大農村實現了垃圾處理城鄉一體化、衛生服務設施標準化全覆蓋,農村公路、電力設施、網絡通信等基礎設施持續改善,農村面貌大幅提升。同時,德化縣充分發揮文明城市創建龍頭作用,統籌推進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涌現出縣級及以上文明單位122個、文明村鎮125個、文明家庭38個、文明校園42所。
由于加快基礎設施的投入,德化農村面貌大幅提升,圖為南埕鎮南埕村一角。德化縣委文明辦 供圖
以城帶鄉 深化幫扶
“你好,是志愿服務站的志愿者嗎?我爸媽明天要進城,年紀大不會開車,你們可以幫忙聯系下鄰里順風車嗎?”8月20日17時30分,在進城黨群城市家園桂陽鄉新時代文明實踐城關志愿服務站,志愿者林麗萍接到群眾林玉瑛的求助電話。她立即通過“筑夢”志愿服務平臺及鄉村干部群眾,為其聯系了在桂陽村值班的黨支部書記林淑貞,第二天兩位老人便搭乘林淑貞的順風車進了城。
“此項志愿服務活動是桂陽鄉對‘愛心幸福城’主題志愿服務的一種延伸?!绷蛀惼颊f,他們利用村兩委在進城黨群城市家園新時代文明實踐城關志愿服務站坐班制,及時聯系轄區內開車回村值班的人員,實現鄰里順風車志愿服務活動持續開展。截至8月,今年桂陽鄉已持續開展136次志愿活動,服務300多人次的往返群眾。
隨著“大城關”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德化縣大量農村群眾進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8.6%,農村空心化老齡化日益嚴重,城鄉公共服務體系發展不平衡。為此,德化縣立足自身實際,在城區核心區域依托進城黨群城市家園,成立1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城關志愿服務站,為群眾提供物品寄送、農特產品銷售、探親順風車、資源信息共享等愛心服務,常態化開展文明實踐活動,在城區、農村“兩端”搭建文明實踐便民服務平臺。
“在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中,開發‘筑夢’志愿服務平臺及微信小程序,通過群眾‘點單’、中心(所、站)‘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模式,為群眾提供愛心幫扶、鄰里互助等志愿服務,推動城市資源助力農村、反哺農村。”黃新穎介紹,去年以來共發布心愿4541條,分類整合并“派單”3504項,服務群眾23000多人,收到群眾“評單”3345份。
同時,“愛心幸福城”的深入開展,更是緊盯留守老人實際需求。據了解,2020年,德化縣在全省首創愛心幸福城,以村黨組織為主要落實渠道,成立村級老人義務互助組285個、黨員志愿者隊伍219支,籌集愛心關愛基金4000多萬元,定期開展愛心廚房、愛心巡回醫療、愛心理發、愛心電工等系列關愛活動,服務農村留守老人近5萬人次,全面推動優質資源下沉,助力文明創建提升。
在南埕鎮古法造紙技藝館,學生體驗古法造紙。德化縣委文明辦 供圖
以鄉促城 城鄉互動
撈紙、焙紙、揭紙……日前,在南埕鎮古法造紙技藝館,造紙老匠人林仁積正在向暑期研學學生示范撈紙。隨后,他們通力合作,一張張“云鼓紙”新鮮出爐。
漫步展館,紙香繾綣。只見玻璃柜內展示的是古人書寫載體的演變過程,主要包括了巖畫、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帛書、獸皮書、竹簡、古籍、木刻雕版等。學生們興趣濃厚,一邊參觀,一邊提問,志愿者為學生們科普了紙和造紙術的發展歷程,讓大家對造紙步驟和原料選材有初步了解,感受造紙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所蘊含的中華民族智慧結晶。
“南埕鎮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法造紙技藝’,將非遺和研學、文創相結合,利用老舊古屋修舊如舊,創建古法造紙技藝館,讓游客在體驗中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蹦羡舸妩h支部書記林光明介紹。
南埕鎮把閑置的老屋改造成古法造紙技藝館,同時設立中小學生實踐基地,與周邊“舊公社”建筑改造成的“理論宣講大舞臺”等連成一體,整合鄉村各種閑置資源,豐富和充實了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不但吸引了城里的學生與家長參與實踐活動,還帶動了鄉村游。
近年來,德化縣大量農村資源閑置,南埕鎮的做法并不是個例。在開展移風易俗工作中,德化縣給農村祠堂和古厝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內涵,結合實施“廉政教育”“廉潔文化”“文化小禮堂”“農家書屋”等民生工程,為祠堂增加了家風家訓館、農家書屋等功能,也為培樹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新品牌添磚加瓦。目前,縣級以上的家風家訓館已達14家。
“以盤活利用農村閑置資源和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立足各片區紅色教育資源、文化資源,串聯家風家訓館、村史館、農家書屋、福文化展示館等文化陣地,持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秉S新穎說,這樣,既推動了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又為城市居民增加了優質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東南網記者 林婕 通訊員 許華森 李宏圖 陳奕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