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積極破解小商小販占道經營難題
文明風8月22日訊 近年來,福建廈門順應民生需求,落實市委主要領導“服務不下班、文明不打烊”要求,擯棄“一刀切”、“一禁了之”等懶政思維,通過設立“攤規點”、允許適當跨店經營等舉措,寓疏導于管理,既規范占道經營管理,也吸引小商小販加入文明城市創建,把干部的“辛苦指數”轉化為群眾的幸福指數。
民生至上,“攤規點”讓群眾需求與城市管理成為和諧共同體。2019年,廈門市圍繞破解小商小販謀生、市民生活便利需求和城市管理三者矛盾,試點設立“攤規點”。印發《開展無照流動攤販專項治理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將流動攤販納入“定時、定點”統一管理,并對食品經營者建立衛生溯源體系,讓流動攤販東躲西藏成為歷史。2020年以來,持續推進“攤規點”提檔升級,出臺《“攤規點”設置與管理工作指南》,完善攤車經營、撤收收納等功能設計,美化提升外觀,規范垃圾分類、用水、用電、防污等設施;在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上線“攤規點”管理系統,實現申請退出、常態巡查、問題處置等事務全流程線上辦理,不斷提升精細化、信息化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共設置各類“攤規點”141處,提供攤位3555個和就業崗位5000多個;其中209個攤位明確設置為公益攤位,用于安排低收入家庭、低保戶、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經營。
不怕麻煩,適當跨店經營讓沿街小黃線化為城市文明線。商家跨店經營造成占道經營,一度是執法部門頭疼的管理難題,廈門市城管執法部門迎難而上,堅持“出店有度、管理有為、監督有序”的原則,制定《廈門市允許沿街店面適當跨店經營管理指導意見》《廈門市沿街店面適當跨店經營管理實施導則(試行)》等文件,根據道路等級、可視程度、用地紅線歸屬、門前通行等情況,通過一條條小黃線將沿街店面分成禁設區、限設區、宜設區實施分類管理。凡處在背街小巷、次干道和交通流量適宜地區的餐飲、服裝、鮮花水果、生鮮食品等店面,只要提出申請,屬地職能部門就會根據實際上門劃定“經營外擺”的時間和區域范圍,方便店主更好招徠顧客。目前,全市已在39個街(鎮)設置禁設區35個、限設區50個、宜設區171個,規范路段520條,惠及沿街店家21836家。依托全市8.8萬個“門前三包”責任主體基礎信息數據庫,將履行“門前三包”責任情況作為適當跨店經營前置審核條件,有效提升了各商家落實“門前三包”責任的積極性。“不妨礙交通、安全、市容,適當跨店經營不僅讓我們店家獲利,也給市民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消費體驗。”古柏咖啡負責人說,“店門前的路有近3米寬,即使劃了1.5米的黃線范圍,剩余空間依然夠兩個人并排通過。整條街的店家都很珍惜這多出來的‘黃金地段’,有的還種下綠植,像愛護自己家一樣,保持著店外的整潔有序,小黃線已成為城市的文明線。”
積極回應,人性化服務讓單向整治升級為共建共享。廈門市規范占道經營的這些創新舉措,得到小商小販們的大力支持,他們逐步從城市管理的“對立面”走到文明城市創建的“統一戰線”里。無論是“攤規點”還是跨店經營區域,在經營時間過后,商販的攤位上很少留下垃圾,甚至連油污都被清理干凈。“政府能夠讓我們在店門外做生意,我們肯定不能給政府臉上抹黑。”在湖里區興隆路經營海鮮排檔的林先生說,城市管理寬容是給小微商家的福利,要留住福利,自然也要學會換位思考,讓身負“創城”重要職責的基層工作人員也能勞有所獲。許多攤販、商家加強自治自管,主動參與文明城市創建。在思明區官任社區酒吧一條街,以前沒劃線時,商家經常把桌椅擺到店外,即使勸導糾正也容易反復。劃出一條216米的小黃線后,商家們不僅經常向城管執法人員請教市容市貌管理規定,還自發擬定《官任酒吧街商家跨店經營(外擺)管理公約》,組建“巡邏”群,監督夜間噪聲超標等不文明行為,共建共治文明街區。(廈門市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