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下午,“我們的節日?精神的家園”——七夕“文明相約 愛在思明”第二屆思明文明生活時尚季系列活動在椰風寨東側OFF WORK旁沙灘上舉行。到場的志愿者們展開凈灘行動,以實際行動倡導人走地凈,守護碧海藍天,引領文明生活時尚。當晚,中國舞《象王行》、詩朗誦《致橡樹》、歌曲表演《最美的期待》《傳奇》等節目精彩紛呈,把觀眾瞬間帶入了充滿古典美的浪漫愛情氣氛中,深切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8月20日東南網)
8月22日,是農歷七月初七,即我國傳統的七夕節,也稱“乞巧節”“女兒節”“穿針節”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因為牛郎織女的美好愛情傳說,七夕節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的節日之一。但七夕節的文化價值并非僅限于愛情,還包含家庭團圓、勤勞智慧、自強不息、關愛生命等眾多內容,以及穿針乞巧、曬書曬衣、拜織女、拜魁星等傳統習俗,這里面都凝聚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千百年來,七夕以其唯美的人文意境、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美好的情感愿景,在中華大地深深扎根、代代相傳。比如,歷代文人墨客以“七夕”為題,留下一系列詩詞歌賦、情趣書畫,成為中國文化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2006年,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將七夕節寫進頂層設計。七夕,這個跨越千年的民族符號正被重新喚醒。
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大力弘揚傳統節日文化至關重要。七夕和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一樣,都飽含著中華兒女的豐富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歷史文化精華。中國的七夕節不等同于西方的情人節,也不應成為商家設置的一個“劫”,而應充分挖掘七夕深厚的文化底蘊,重拾“遺失的美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價值、弘揚中國精神,展現七夕最走心的氣質與靈魂,讓傳統節日綻放時代芬芳。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的表達方式也應與時俱進。一方面,要增強節日文化活動的群眾性、廣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另一方面,要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深度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并充分運用現代傳播手段,培育和豐富人們的民族情感。
為過好這個節日,福建各層面也推出了一系列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省文化和旅游廳推出“我們的節日?七夕節”暨“節日感黨恩 共話新時代”活動,旨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挖掘七夕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福建省首屆開海文化季在祥芝國家中心漁港設置主會場,在福州、漳州、莆田、寧德、平潭等地設置分會場,“最鮮的海鮮”美食節、“漁歌唱晚”音樂會、“為愛獻禮”七夕晚會等輪番上演……守正創新,讓七夕文化綻放時代芬芳。(臺江區委文明辦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