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區新圩鎮云頭村開展移風易俗價值觀教育宣傳。(云頭村 供圖)
8月10日是農歷六月廿四,是翔安區新圩鎮云頭村一年一度的傳統民俗日。這一天,村里家家戶戶沒有大擺宴席,村民們晚上相約到村里的大戲臺看高甲戲。
“如今民俗日只唱戲不請客,不再互相攀比,節省了很多開支,一年賺的錢都能留在口袋里,大家都開心!”說起移風易俗給村里帶來的變化,村民們的臉上寫滿喜色。
取消宴請
整治民俗日大操大辦
“以前民俗日請客,一個晚上可以‘吃掉’一輛摩托車的錢。”“辛苦打一年工,辦兩場酒就沒了”……
在翔安區新圩鎮云頭村,民俗日宴請是延續上百年的習俗,家家戶戶擺酒設席,請外村的親戚、朋友吃飯。原本小規模的家庭聚會,逐步演變成講排場、比闊氣、炫人脈的大操大辦。
“你家辦5桌,我家就辦10桌。”云頭村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愛國介紹,每到民俗日,家家戶戶搭帳篷、擺筵席,名煙名酒、生猛海鮮、豬羊雞鴨一應俱全。從下午5點多一直吃到晚上10點多,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來來去去,大宴賓客的圓桌,從每一戶村民的家中一直延伸到村中的道路上,村外道路被外來車輛堵得水泄不通,經常有人喝醉酒鬧事。一場宴席請下來,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大半年的積蓄基本耗光,還費神費力!觥籌交錯的背后,開銷滾雪球式增長,群眾早已苦不堪言。其實大家心里都想著“減負”,只是怕別人請了自己沒請,拋不開情面。
近年來,翔安區新圩鎮云頭村推進移風易俗,整治民俗日大操大辦,取消了勞民傷財的宴請活動,實實在在為群眾減負,在當地被稱為“不花錢的民心工程”。
云頭村在民俗日取消了宴請習俗,但保留了戲臺唱戲的傳統。(云頭村 供圖)
搭臺唱戲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移風易俗,移的是攀比浪費之風,易的是大操大辦之俗,但對于優秀民俗文化,還是應當繼承和發展。
云頭村在民俗日取消了宴請習俗,但保留了戲臺唱戲的傳統,倡導用豐富多彩的文藝表演取代操辦酒席,不僅節省了人力物力財力,還能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晚上8點,戲臺唱戲演出開始,空靈婉轉的戲腔,動靜皆宜的臺步,仿佛把大家帶到主人公的世界,精彩的表演深深地打動著現場觀眾,為大家帶來文化、歷史、美學的享受。村民們看戲看得津津有味,互相交流劇情,鏗鏗鏘鏘的鑼鼓聲、觀眾的喝彩聲、孩童的笑鬧聲,成為民俗日過節的喜慶符號。表演結束時,現場觀眾紛紛獻上熱烈掌聲,向藝術家們表示感謝和敬意。
移風易俗,實際上是一種回歸,一種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創造性發展。
蒸發糕是閩南民俗,寓意紅紅火火“發大財”。5月4日,即農歷三月十五,也是一個一年一度的民俗日,云頭村組織村民開展閩南傳統美食蒸雞蛋糕活動。村干部招募村民將自家傳承下來的米篩、蒸布、鍋具等器具帶到活動現場,大家把蛋清蛋黃放進桶里,倒入白砂糖,再加入面粉和適量的水,用攪拌器打勻,裝進模具,放在蒸籠上蒸。在活動中,大家互相協作,現場時不時傳出歡聲笑語。半小時后,熱騰騰的雞蛋糕出爐了,香甜松軟,香氣撲鼻。這時,還要點上“紅妝”,寓意喜慶紅火。
這次活動讓村里的年輕人進一步了解閩南文化習俗,體會閩南人原汁原味的文化情懷與生活氣息,營造歡樂喜慶、祥和文明的節日氛圍。(廈門日報記者 黃懷 通訊員 林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