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空俯瞰美麗的大地村。(黃建和 攝)
“沒想到古人能把土樓建得這么好看,歷經200多年仍堅固如初,實在令人佩服。”夏日午后的華安二宜樓里,在一樓觀賞壁畫的游客夏志榮不禁贊嘆。
2023年是福建土樓申遺成功15周年。15年來,華安縣不斷創新求索世遺土樓保護與活化利用實踐,走出了一條土樓文旅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堵疏結合 護好“世遺”生命力
“華安世遺土樓共有三座,分別是二宜樓、南陽樓、東陽樓。”華安縣大地土樓保護中心主任蘇意水介紹,2008年福建土樓申遺成功后,慕名前來華安土樓旅游的游客與日俱增,世遺土樓的保護面臨著不小壓力。
被譽為“中國南方壁畫博物館”的二宜樓共存壁畫226幅、彩繪228幅、木雕349件、楹聯163副,內容涵蓋花鳥、山水、人物等。此前,游客可以上樓近距離參觀。但是,隨著游客的突增,上樓的人多了,土樓就承載不了了。出于對土樓的保護,土樓保護中心收集整理出樓內的228幅彩繪和226幅壁畫,利用高清攝像機將它們拍下來,制作成圖片展示在土樓內的主廳堂,讓游客照樣能大飽眼福。
樓民在樓內無序擺攤設點,也曾令管理者感到苦惱。一邊是群眾的謀生需求,一邊是無序經營造成游客體驗感差,如何兼顧雙方利益?土樓保護中心堅持堵疏結合,通過在土樓外規劃設置購物區,以寬敞的店面和優良的配套吸引樓內的攤販主動撤出,到樓外指定區售賣。
在漳州市文史專家江煥明看來,世遺土樓的保護不僅是為了留下建筑本身,而且是要將當地百姓與當地風俗、生活習慣等“活態”文化全方位地保護起來,留住文化的靈魂。
蘇意水則認為,留住原有樓民會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問題。如今,年輕人大多不愿居住在條件簡陋的土樓,基本上都搬到外面居住了,只剩少數老人愿意留下來。但老人行動不便,用火用電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
土樓以生土和木頭為主要建筑材料,要保護好這一文化遺產,消防安全尤為重要。為此,華安縣在距離二宜樓僅50米處設立了土樓專職消防站,組建義務消防隊,實行24小時不間斷巡查。同時在重點文物三防部位、客流主要集中區域和景點主要出入口,建成102路高清視頻監控攝像頭、160個智慧煙感、6套智慧用電檢測系統和1個智慧消安平臺,實現視頻監控全覆蓋、用火用電全監測。
深度探索 土樓文化添活力
見證土樓從默默無聞到名聲大噪的福建省建筑設計院原院長黃漢民一直在思考:列入世遺的土樓得到了保護,未列入世遺的土樓卻面臨倒塌的危險,要怎么辦?
“2022年,華安成功入選全國2022年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名單,大地村作為試點村落之一,借著此次農綜改契機,活化利用古村落里的土樓。”仙都鎮大地村黨支部書記劉坤強說,大地土樓群周圍分布著許多小土樓,均為方樓,屋檐似五對鳳鳥展翅欲飛,因而得名五鳳樓。核心景區內共有84座五鳳樓,大多數為三開間或五開間民居,這些五鳳樓不少已成為老舊危房。
目前,大地村已收儲20多棟五鳳樓,正在進行統一的保護開發利用,計劃將其打造成文創銷售基地、竹藝館、茶咖博物館等。今后游客可以在這里體驗土樓營造技藝、采茶制茶樂趣,讓“一日游”變成“多日游”,帶動當地村民增收。
作為祖國大陸高山族同胞聚居人數最多的縣份,華安全縣共有高山族同胞50戶128人,華安縣大地土樓群所在的大地村也是高山族聚居村。
“2021年元旦開始,我們將國家級非遺高山族拉手舞融入‘世遺’土樓,希望通過‘世遺’牽手‘非遺’,為百年土樓文化注入新活力。”華安縣高山族舞蹈編導張金梅說,希望借助世遺土樓平臺,將豐富多彩的高山族文化展示給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為此,她組建一支30人的高山族藝術團,精心編排拉手舞、竹竿舞、竿球舞、陀螺舞等互動性較強的舞蹈節目,讓游客能參與其中、樂在其中。
高山族舞蹈基本上都來源于勞動的場景。多年來,張金梅深入高山族聚居的各個村落,向當地高齡老人詳細了解歌舞文化,并多次到臺灣采風,希望讓舞蹈更加原汁原味。
“高山族服飾絢麗多彩,下一步我們會制作一些精美的高山族服飾,供游客拍照體驗。”張金梅說,他們將深入挖掘高山族歌舞文化,帶給游客更多的沉浸式旅游體驗。
高山族舞蹈在土樓旁上演。(黃建和 攝)
串點成線 土樓旅游增動力
華安不僅是世界文化遺產地,還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中國水利風景區;是福建省全域生態旅游示范縣,玉石文化、土樓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源遠流長;也是原中央蘇區縣、革命老區縣,紅色文化底蘊深厚。如何發揮華安土樓龍頭引領作用,串點成線盤活縣域文旅資源,成為近年來華安縣做大做強全域旅游和土樓文旅經濟的重要探索方向。
數據反映了近年來的發展成效:2023年“五一”假期,華安旅游成績不俗:18.65萬人次到此一游,同比增長63.1%。然而,華安旅游衍生產品不多、人均消費不高等問題仍然存在。
“華安需要‘過夜游’為旅游產業增收。”華安縣旅游服務中心主任詹櫻為記者算了筆賬,“一日游”人均消費無非百來元,“過夜游”則能帶動住宿、餐飲、特產等配套消費,金額能增長七八倍。
為了鼓勵旅游相關行業積極作為,2023年5月,華安出臺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并配套獎補資金。其中,第五條措施明確提出鼓勵開展地接過夜游,將從“過夜游宣傳”“地接量增長”“踩線團”拓展等方面給予獎補。
在華安縣縣長陳敏杰看來,華安的景點景區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不缺資源,但需要串聯。漳州市官畬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明智對此深有感觸:“單個景區的體量有限、亮點不同,如果各景區在景點、飲食、住宿等方面進行資源互補,就能延伸旅游產業鏈。”
眼下,借助世遺福建華安土樓品牌引領作用,華安已打造以世遺土樓文化旅游、官畬風景區鄉村旅游、貢鴨山森林康養旅游、先鋒村“四對比、五算賬”紅色文化旅游為龍頭的4條精品旅游線路,涵蓋畢業季、暑期游、親子游、研學游等主題的2—3日“微游”方式,投入5.2億元構建覆蓋全縣的“四好風景道”,激活“土樓+少數民族文化”“土樓+紅色旅游”“土樓+森林康養旅游”三大旅游經濟循環圈。(漳州文明網 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