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七夕,今又七夕。七夕是牛郎星和織女星在銀河相會日子,是浪漫與愛情的象征,是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期待。在繁星閃爍的夜空下,人們停下忙碌的腳步,聽著古老的傳說,重溫傳說的美好,感受愛情的力量。
七夕風俗的文字記載,可回溯到東晉時期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到南北朝時,婦女在七夕乞巧、祭拜牽牛織女星的習俗已經形成,并在民間代代相傳。唐宋詩詞中,“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等詩句正是古代人們過七夕節的真實寫照。而“七夕節”一詞則最早見于宋代,它是朝廷承認的正式節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慶祝節日的方式也在逐漸改變,七夕節逐漸變成了今天的情人節。在七夕節這個浪漫的節日里,人們通過各種方式表達愛意。七夕節的夜晚,街角的咖啡館、公園的長椅、橋上的欄桿,都可能成為戀人們宣誓愛情的見證。有人在巧克力里藏入表白的小紙條,為心愛的人寫下愛情詩;也有人為愛人送上一份特別的節日禮物;還有幾家人歡聚一堂,共同慶祝愛情和家庭的幸福;于孩子們來說,七夕節是關于星星、童話和巧克力的美好記憶。而對于大人們,七夕節則是關于責任、家庭和幸福的象征。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是對愛的傾訴和表達,都是綿延著中華傳統文化中最溫柔與浪漫的那一頁。
七夕,頌揚的是對愛情的忠貞與堅守。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沒有花月前下、海誓山盟,沒有物質的牽絆,唯有純潔、忠貞與堅守。因為,他們相信愛情,才能義無反顧,打破身份的壁壘去勇敢地追求愛情并堅守一生。在如今的婚姻關系中,忠貞與堅守指的是真心誠意,無二心,面對燈紅酒綠、不當利益的誘惑,堅守婚姻的道德底線,將婚姻家庭放在第一,不做昧良心的事情,不做對不起配偶的事。
七夕,體現的是對家庭的責任與擔當。牛郎和織女男耕女織,共同承擔著家庭的責任,依靠自己的誠實勞動使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滿。男女雙方一旦走進婚姻組建了家庭,夫妻雙方就應承擔起共同的責任,如照顧家庭、照顧孩子、照顧對方的工作或共同經營事業以及共同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從而讓婚姻和家庭變得更加穩固和諧。當然,夫妻之間也需要承擔起個人的責任,如誠實、寬容和尊重等。這些責任和擔當可以使夫妻之間的關系更加穩固和美好。
七夕,傳揚的是家庭的美滿與和諧。愛情里不只有鮮花、詩歌和遠方,更多的還是柴米油鹽、生老病死。守得住浪漫,扛得起現實,才是一個浪漫愛情故事的全部。所謂“家和萬事興”,只有人人在家庭生活中做到包容、信任、謙讓,才能呈現家庭美滿和諧的美好圖景。
忠貞、堅守、責任、擔當、美滿與和諧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最淳樸而真摯的愛情觀,也是中華民族婚戀家庭觀的核心要素。七夕之夜,銀河璀璨,夜色如水,佳期如夢,鵲橋依依,愿你跨過山河,依然留存最初的一份純真;愿你,穿過人流,依舊懷念最初的那份柔情。讓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不忘初心,珍惜身邊的人。(上杭文明網 黃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