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與誠信密不可分。自覺弘揚誠信理念,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我們每個公民應有的責任。
誠信是個人品質的“明信片”。晁說之說:“不信不立,不誠不行。”對個人而言,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道德規范。在人際交往中,首先,我們應樹立正確的誠信價值觀,懷揣誠信的本心,真誠待人,相互信任;其次應做到三省吾身,時時事事有比照,還要將誠信落實到具體的行為當中,一言一行講誠信,做到“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守信者,行萬里路;失信者,寸步難行。因此,人的一生應該守住自己的誠信準則,讓誠信成為我們的立身之本,引領我們行穩致遠。
誠信是社會文明的“通行證”。《孔子家語》言:“言必誠信,行必忠正。”對社會而言,誠信是社會發展的道德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它要求每個社會公民要樹立起公正公平的處事態度,每個企業要樹立起自覺守法、誠實守信的法治道德觀念。因此,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應該守住自己的誠信準則,共同營造知信、守信、用信的良好風氣,建立起公正、友愛、明禮、誠信的和諧社會。
誠信是國家富強的“傳家寶”。《左傳》中說:“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對國家而言,誠信是珍寶,是軟實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誠信文化,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國家要發展,就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抓好誠信建設,促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在國際交往中,我們始終堅持一個“誠”字,以誠待人、坦誠相交、守望相助。因此,國家應守住自己的誠信準則,要重信守諾、攜手合作、持之以恒,讓誠信成為國家治理之道,推動國家穩步前進、繁榮富強。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個人需要誠信、社會呼喚誠信、國家倡導誠信。作為新時代的文明青年,我們應將誠信理念入耳入腦入心,一起行動起來,做誠信的踐行者和傳播者,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漳州文明網 漳州第一職業中專學校 陳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