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愛,于無聲中默默進行;有一種熱情,溫暖著你我;有一群人,捧著一顆熾熱的心,去溫暖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他們有著共同的名字——志愿者。今天,記者就帶您了解愛的鏈接——身心障礙者家庭喘息志愿服務項目、“福·境”警察媽媽助殘助孤巾幗志愿服務項目,這兩個項目志愿者用真情溫暖人心,以行動傳遞力量,讓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及時的關懷,一點點匯聚成大愛。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項目在今年6月底舉行的2023年廈門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大賽決賽上獲得金獎。
“警察媽媽”譜寫愛的旋律
項目名稱 “福·境”警察媽媽助殘助孤巾幗志愿服務項目
發起組織 廈門出入境巾幗志愿服務隊
開辟綠色通道,為有需求的福利院兒童辦理出境護照以及隨養父母出國定居的手續;梳理相關政策,面對面開展普法宣傳;在兒童節、國慶節和春節等節日,輪流帶著禮物和精心準備的節目,去看望孩子們并送去心理上的關愛……在廈門市社會福利中心兒童福利院(以下簡稱“市兒童福利院”)生活的孩子們,雖從沒見過親生父母,卻有144個“警察媽媽”,她們牽掛著孩子們的成長,14年間關愛從未間斷。
2009年,廈門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現為廈門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以下簡稱“廈門出入境”)與市兒童福利院在經過多次調研溝通、認真了解各自需求后,簽訂共建協議,約定密切聯系、加強合作。比如,市兒童福利院提供被涉外收養兒童申請出境護照的相關證明材料,廈門出入境為有需求的兒童辦理出境護照及隨養父母出國定居手續等。
通過深入溝通,廈門出入境了解到,在市兒童福利院生活的孩子雖或多或少有殘疾的情況,但他們同樣渴望被關愛、關注,渴望有個溫暖的家庭。于是,廈門出入境的女警們自發組織了廈門出入境巾幗志愿服務隊,通過開展定期走訪、結對組成“臨時家庭”等方式,讓這些孩子也能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
“這些孩子真的就是我們從小看著長大的。”堅持進行了近9年相關志愿服務的民警王語感慨道,這些孩子防備心比較強,也比較缺乏安全感,志愿者一開始去的時候,孩子們都有點“愛答不理”;但經過長期的陪伴,孩子們慢慢接受了志愿者,還會主動讓志愿者陪他們玩游戲。“只要去過一兩次,就能感受到孩子們的善意。”王語表示,看到孩子們一點點地成長,她心里真的很有成就感。
“有時我們也會帶上自己的孩子一起去市兒童福利院。”王語說,她希望市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們和同齡人多一些接觸交流,同時希望能將愛心傳遞下去。她們也定期邀請市兒童福利院工作人員開展特殊兒童照護撫養、心理疏導等相關培訓,有效提升照拂能力。
十余年里,“警察媽媽”的慰問從單純的看望,逐漸演變為聯歡。女警們精心排練歌舞,和孩子們一起表演;市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們也逐漸和女警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親切地稱呼女警們為“警察媽媽”。廈門出入境巾幗志愿服務隊的成員由最初的13人擴充到如今的144人,“警察媽媽”志愿服務也在不斷創新中譜寫著愛的旋律。
讓身心障礙患者家庭“喘口氣”
項目名稱 愛的連接——身心障礙者家庭喘息志愿服務項目
發起組織 廈門市湖里區小蝸牛身心障礙者家庭支持中心
“孩子們,咱們做一個游戲,把椅子上的圓環拿過來交到同伴手中,看誰拿得多、誰的速度快……”近日,由廈門市湖里區小蝸牛身心障礙者家庭支持中心發起的“愛的連接——身心障礙者家庭喘息志愿服務項目”走進呂嶺社區,在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的陪伴下,伴著動感的音樂,十幾名身心障礙者快樂地做著游戲。
據了解,照顧身心障礙者的人,往往是父母等家庭成員,而這些照顧者在生活中往往要面對巨大的照護壓力、漫長的康復訓練、家庭支出大等多重壓力,他們迫切需要得到“喘息”的機會。該志愿服務項目便是在身心障礙者家庭需要協助時,由接受過培訓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為他們提供短暫的、臨時性的照顧服務,讓心智障礙患者家庭可以獲得喘息、舒緩的機會。
“小蝸牛簡直就是我的第二個娘家!”幾位接受過幫助的家長感慨道,自從拿到診斷書的那天起,她們就放棄了事業與社交,每天生活重心只剩孩子,長期的壓力讓她們喘不過氣,想要去看病都沒有時間。志愿者們的幫助,才讓她們有了一個休息的機會。另外一位家長也在每月開展的交流會中忍不住落淚道:“感謝志愿者們提供的幫助,感覺好多年沒睡過安穩覺了。”
“他們太需要休息了!” 小蝸牛志愿者、項目負責人喬紅軍也是一名身心障礙者的父親,他告訴記者,正是因為有著共同的經歷,所以他對其他照顧者感同身受,希望通過發起這個項目,幫助更多家庭得到舒緩、放松的機會。看到照顧者的反饋,他和志愿者們都覺得,自己的努力真的很有意義。“每次活動都要考慮很多,有時半夜還要打電話協調……雖然做起來很累,但我們都覺得,能幫一個算一個。”喬紅軍笑道。
在志愿者的幫助下,不少照顧者感受到了社會的關愛與溫暖;受到志愿者的感染,他們也加入項目,從受助者轉變為助人者。據介紹,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探索,該項目初步形成了“日間中心喘息、居家喘息、配套喘息”等三種模式及一套標準化的服務流程。每月,項目會在呂嶺社區、禾山街道、濠頭社區等地開展4次至6次日間中心喘息服務,在照顧者將身心障礙者送至社區指定場所后,志愿者組織身心障礙者做游戲、讀繪本、做手工,每次時長約7小時。同時,還會定期組織照顧者參加各類培訓、交流活動。
對于不方便外出或有急事的身心障礙者家庭,志愿者還提供上門居家喘息服務,每個家庭每月居家服務2次,每次3小時,主要服務包括生活照護及戶外活動等。“目前我們已經陪伴照顧身心障礙者2605人次,服務時長12443小時,參與的志愿者超過860人。”喬紅軍說。(廈門文明網 海西晨報記者 黃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