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的“一個筐”變成了如今的“四個桶”;以前是“嫌麻煩”,現在是“好習慣”。近年來,我國垃圾分類工作持續深入推進,297個地級以上城市已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居民小區平均覆蓋率達到82.5%。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表示力爭到今年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90%以上,2025年底前基本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
垃圾問題不容小覷。比如,生活垃圾倒在河里,會造成河流、土地的污染。再比如,有些城市的垃圾場,因為土地的限制,已經到了無處容身的地步。城市生活垃圾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已成為我國城市和農村發展中的一個“痛點”。實施垃圾分類,雖說是我們身邊的一件“小事”,但卻是關系到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一件大事,更是一件推動綠色轉型發展的實事。
想要做好垃圾分類這件“小事”,需要前端和末端共同發力。
從前端來看,北京昌平建設的“智慧生活垃圾分揀驛站”,為廣大市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提升了垃圾分揀工作的精細化水平;浙江杭州,地方政府為居民建立了一個專門的垃圾分類智能賬戶,并通過積分制來幫助他們進行垃圾分類。
從末端來看,垃圾分類是生產、生活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結果,無論是垃圾分類投放,還是收集、轉運、處理,每一個環節都要做好,也需要各地的大力支持。有數據表明,現在有297個地級及以上的城市,每天的垃圾處理量已經達到了53萬噸,其中焚燒處理量占了77.6%,這使得城市中的垃圾資源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雖然垃圾分類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還是有一些缺陷的。例如,部分居民沒有形成正確的分類投放習慣,干濕混投現象時有發生;有的地方推行垃圾分類,存在走過場、搞形式的現象;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運輸,焚燒,填埋等制度還不健全。今后,各地區、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垃圾分類的質量和效率,使垃圾分類的質量由“有沒有”上升到“好不好”。此外,在資源利用水平不高和產業鏈發展不夠成熟的情況下,相關部門還可以通過制度和機制的創新,更多地吸引社會資本的參與。
當然,“源頭治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從個體對“光盤行動”的響應,到企業對一次性使用的消耗品的限制,到有關部門對包裝材料實行環保標準,所有人都齊心協力,對垃圾的來源進行“減法”,從而緩解了垃圾分類帶來的壓力,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城市中的一員,沒有人是局外人,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不管是垃圾分類還是垃圾減量,都要樹立綠色生活理念,養成綠色生活習慣,共同為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從“減源頭”到“再利用”,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綜合考慮各方面的需求,加強科學的管理,注重習慣的養成,形成長效的機制,一定可以把垃圾分類變成一種低碳生活的新時尚。(臺江區委文明辦 顧君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