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城市大開發(fā)、大建設、大發(fā)展的熱潮中,容易被遺忘的犄角旮旯,常常藏著一些不好建、不好管、不好看的“邊角地”,久而久之,這些“邊角地”就成了臟、亂、差的“代名詞”、城市建設的“薄弱區(qū)”、城市治理的“老大難”。此類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著城市的“顏值”,也拉低了城市的“品位”。如何處理好城市的“邊角地”,搖身變成小公園、小廣場、小綠地、小長廊、小景觀、小微型停車場……以至于成為“城市主人”家門口的“小美好”,無不考驗著城市治理者的智慧和擔當。
“把每一寸土地都規(guī)劃得清清楚楚后再開工建設”“精心推進不留歷史遺憾”。不可諱言,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的時代一去不復還,向城市中的“一邊是高樓大廈,一邊是臟亂差的棚戶區(qū)”說聲“拜拜!”必須由“增量擴張”轉向“存量開發(fā)”,進而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城市不是靠口號建成的”。城市建設發(fā)展不能像踩西瓜皮一樣,滑到哪兒是哪兒,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惟此,才能繡出城市品質、擦亮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位。
每一種扎根土地的深耕、都是對城市未來的敬意,每一次不畏挑戰(zhàn)的果敢跨越、都懷揣著對城市生長的美好向往,而每一個撼動時代的規(guī)劃、都影響著城市格局的變遷。從“增量擴張”到“存量更新”,從追求“有沒有”轉向解決“好不好”,這既是主動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尤其城市治理者,一方面,以人民利益為根本,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共享城市發(fā)展成果是城市治理的價值旨歸,前提和基礎就是要確保城市居民能夠參與城市規(guī)劃、改造、生產和治理,實現(xiàn)政府、市場、市民等主體的共建共享。尤其是通過透明、規(guī)范、合法的程序規(guī)范城市權力,以群眾滿意為目標,尊重人民的參與權、知情權,暢通表達渠道,積極回應關切,不斷提升城市環(huán)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樹牢“城市生命體有機體”理念,做足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這篇“大文章”,既要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延續(xù)城市文脈,又要體現(xiàn)地方特色、守住城市“靈魂”、留得住城市景觀的“煙火氣”,努力營造更高品質的生活和發(fā)展空間,不僅讓市民“轉角遇見美景”,也讓“金角銀邊”搖身變成網紅尤其游客“打卡地”。
一座城市的治理發(fā)展,“三分靠建、七分靠治”,建設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治理則是形象的維持者。因為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畫像,而不是一拆了之、久占不建,更不是千篇一律、千城一面,而是積極盤活更多現(xiàn)有資源,讓一個又一個看似不起眼的街巷邊角地、居住區(qū)閑置地和零散騰退空間,通過場景營造、提質賦能,尤其通過不傷筋、不動骨的“微更新”“微改造”“微項目”,使城市里的“剩余空間”“被遺忘的角落”搖身一變“有里有面”“有形有神”“有態(tài)有效”的“金角銀邊”,真正成為“城市主人”停車、賞景、健身、遛娃的好去處。(泉州文明網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