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6月20日訊 龍舟起,積米成粽又端陽。6月18日,在端午節即將到來之際,平和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了“傳承中華文化·‘粽’享端午康樂”愛心共建活動,讓一批家庭困難的學生感受到社會溫暖,共享節日歡樂。
天氣晴好,粽葉飄香。當天上午,平和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助學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和來自全縣各鄉鎮的20多位受助學生在平和縣小溪鎮產坑村歡聚一堂。捋粽葉、填糯米、封口、扎捆……在志愿者的指導下,同學們一個個有模有樣地包起了粽子,雖然成品有點“四不像”,但粽香四溢,包裹著“愛”的勞動果實就是對孩子們最好的“獎賞”。
包粽子、敘親情、識草藥、制香囊、織彩繩、畫小報、憶屈原,一場愛心活動熱熱鬧鬧地進行。
“大家聞一下手中的香囊,這些小小的香囊凝聚著先人智慧,承載著古人美好的祈愿與祝福,而五彩繩則是有驅邪迎吉的意義。”在等待粽子出鍋的時候,孩子們興致勃勃辨別草藥、縫制香囊、編織彩繩,聽取志愿者關于端午習俗的介紹,感受傳統節日的迷人魅力,“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文化節日之一,已于2009年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活動現場,同學們通過閱讀書籍、上網搜索,詳細了解端午的由來。有的同學現場創作端午節知識手抄報,摘錄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并配以插圖、花邊,把認知、傳承、弘揚融入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中,現場體會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組織這個活動,目的就是讓這些受助學生從精神上走進端午,感受端午,增強文化自信,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同時,也讓他們從內心里感受我們協會的愛心和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實踐中心助學志愿服務隊負責人說。(平和縣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