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鷺江老劇場文化公園,市民一邊泡茶,一邊聽“講古”。記者 王世偉 攝
近來,隨著廈門一天天熱起來,越來越多的市民喜歡到公園里消暑納涼,思明區(qū)許多公園恢復了“茶桌仔”服務(wù),包括金榜公園迎仙樓、中山公園逸趣園、蓮花公園、鷺江老劇場文化公園,市民在這些地方可免費借用茶盤、茶具、開水等,滿足休閑需求。
一方低矮的竹制茶桌,擺上茶壺、茶杯,熱水一沖、茶葉舒展,茶香自然來……過去,在廈門老城區(qū)騎樓下、小巷里、公園內(nèi),隨處可見這種移動茶肆,俗稱“茶桌仔”。隨著城市發(fā)展變遷,盛行一時的“茶桌仔”逐漸銷聲匿跡。如今,“茶桌仔”重新回歸,市民欣喜不已,更感受到了廈門城市管理的溫度。
對于“茶桌仔”這樣“過去的城市風景”,不同的城市管理者可能有不同的選擇,有的不會加以重視,任由其在遺憾中消失;廈門則“不以事小而不為”,而是主動作為,積極組織、提供場所,制定辦法、規(guī)范管理,讓“茶桌仔”重新走進群眾的休閑娛樂中,熨帖著他們的心。
廈門人愛茶。誠然,如今圍爐煮茶、新式茶館等消費新業(yè)態(tài),讓廈門人幾乎隨時隨地都能喝上一口茶湯;但深藏在記憶中的“茶桌仔”,對于許多老廈門人來說,依然是一種特別的存在——它是廈門人“厝邊巷尾、鄰里屋后”溫情的象征,是廈門城市文化的一個符號。可以說,“茶桌仔”的回歸,帶回來的不僅是煙火氣,更是對鄉(xiāng)愁的守候。
在“茶桌仔”回歸熱潮中,有些單位抓住契機,深挖本土特色文化。比如,在鷺江老劇場文化公園“茶桌仔”,鷺江街道與思明區(qū)文化館等單位聯(lián)動,邀請非遺答嘴鼓傳承人等來“講古”。“講古場”加“茶桌仔”,市民喝茶、話仙、聽講古,重現(xiàn)了“茶桌仔”最經(jīng)典的模樣。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小小“茶桌仔”,蘊含著廈門人對廈門這座城市深深的依戀。我們期待更多“茶桌仔”上新,同時也要認識到,一定要堅持管理和服務(wù)并重,確保“茶桌仔”健康、文明地開展,這樣“茶桌仔”才能重新成為廈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海西晨報 記者林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