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和根本,是“弟子”居家、外出、待人、接物以及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行為規范。倘若一個人基本上能夠按此規矩安身立命,在當今社會,可稱得上謙謙君子了。
眾所周知,有德行的人,是不受規章制度約束的,因為他們的心中有法度,行住坐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正如《弟子規》所揭示的那樣,“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可這些少之又少。
故,管理好城市,緊要的是千方百計提升眾“流俗”的道德修養,相關部門可以提倡在全體市民中推廣包括《弟子規》《三字經》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也許有人會問,我們所處的城市是現代化的大都市,采取現代化的管理模式,老一套老掉牙的東西是否適用?我們先來看看“闖紅燈問題”。《弟子規》說:“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古代雖然沒有紅綠燈,但古人是這么做的“長輩走后,自己還要在原地待一陣子,等長輩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馬或上下車”。再如一些食堂,飯桌上男男女女談笑風生,旁若無人,甚至將一些粗俗穢污、色情暴力的話題也拿到飯局上作為談資,鄰桌礙于情面,不好當面批評指責。然后,自從有一次這些青年人被《弟子規》里的“食不言,睡不語”“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所感悟后,大家便再也沒有看到他們在食堂里重復之前的不和諧行為。
這一方面,東僑蘭亭社區已經走在前面。他們在社區最繁華處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市民文明學校),定期邀請德高望重的老師義務為全區居民傳授優秀傳統文化。一位堅持上課的大叔在與學員分享心得時說,學了傳統文化后方才曉得是自己的不足,大家彼此和諧親如一家。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誠如大叔所言,“文明的市民,優雅的素質是教出來的。”(寧德文明網 林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