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龍文碧湖街道仁和社區成立于2013年8月,轄區總面積約0.18平方公里,下轄天利仁和小區,規劃總建筑面積約80萬平方米,住宅樓32幢4149戶,實際入住約3200戶7000人,是目前龍文區已建成面積最大、居住人口最多、生活配套最齊全的高端生活居住社區,轄區內設有居家養老服務站、幼兒園、兒童游樂場所、游泳池、乒乓球場、網球場、籃球場等公共配套。
仁和社區自成立以來,倡導“仁”愛鄰里,共筑“和”諧家園,推動社區從“生人社會”向“親朋社區”轉變,先后榮獲國家級“親子小屋”、國家級“地震示范社區”、省級“最美志愿服務社區”、省級“消防示范社區”等稱號。
社區志愿者宣傳“以服務換積分”模式
凝聚凡人力量 燃亮志愿微光
近日,在龍文區碧湖街道仁和社區文明實踐站里,社工志愿者鄭凌瀅時刻關注著社區的公眾號和志愿群里的招募通知,參加志愿服務一年多,她已經養成“接單即行動”的習慣。
“盡我所能為社區出一份力的同時,也在時間驛站積累了不少服務積分。我之前還用這些積分兌換過《萬里歸途》紅色觀影的服務,相比傳統的物質兌換來說,我覺得這種模式更特別、更有意義。”鄭凌瀅說道。
“點-派-接”閉環“運營”,以服務換積分,這是仁和社區探索出來的“時間驛站”志愿服務模式。
“志愿者可通過掃描招募二維碼、微信群接龍進行報名,自主‘接單’,認領志愿服務。助人的同時,也積累了服務時長,積分可兌換相應物品,從而形成良性閉環,激勵更多居民參與到志愿服務當中。”龍文區碧湖街道仁和社區黨支部書記陳再麗介紹。
“整個小區就是我們自己的家,讓自己的家干凈整潔一點,我們自己住得也開心!”黃素卿是龍文區和風舞蹈隊隊長,也是社區樓棟長,加入仁和社區志愿隊伍服務三年了,每當有志愿服務項目時,她都第一時間把消息發到微信朋友群,召集大家一起報名。“參加志愿服務時,感覺自己年輕了好多,自身價值也得到了提升。”
據悉,多年來,仁和社區始終將志愿服務作為推動社區創新治理的載體,打造志愿服務“花生仁”IP,致力構建多層次、多樣性的志愿服務體系,形成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強大合力。截至目前,該社區共組建了包括社區黨員、大學生、退休人員等在內的19支志愿隊伍,并與24家單位聯手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同時,通過創建“時間銀行”志愿服務模式,組織志愿活動30余場,參與人數900多人次,服務時長超900小時,助力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感”社區建設。
社區最美檢察官周慧茹進入社區普法
發動居民共治共享 破解治理難題
“多虧了社區的組織協調,現在我們終于可以安全、放心地給自己的汽車充電了!” 近日,天利仁和小區業主高若琦終于如愿在自家停車位為自己新購置的愛車充上了電。
據悉,天利仁和小區建于2009年,早期規劃地下停車場時并未預留電動汽車充電線路,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新能源汽車的普及,社區居民對充電設施的需求與日俱增。“現在要安裝,涉及更改規劃、電容量是否滿足需求,還有安全責任劃分等新問題,解決難度很大。”陳再麗表示,這就是基層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生動體現。
為徹底解決居民電動汽車充電難的問題,仁和社區多次組織街道、社區、物業、業主代表及電力、公安等相關部門參與“五方例會”,一步步推動社區電動汽車車主、電動汽車企業、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企業、物業公司四方簽署《電動汽車自用樁安裝承諾書》。問題解決后,市物業管理協會、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漳州供電公司還專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配合做好居民區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的通知》,對漳州全市住宅小區汽車充電設施安裝及接電服務進行規范化管理。
推行“黨組織、居委會、物業、業主代表、街道(或區直部門)”“五方例會”制度,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是該社區發動居民共治,集思廣益破解社區治理難題的一個縮影。
今年來,仁和社區以打造“十分完整活力社區”為目標,充分發揮各類專業人才聚集的“能仁匯聚”優勢,暢通矛盾化解渠道、完善社區公益服務、強化良性激勵機制,不斷提升轄區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主動參與意識、服務奉獻精神,營造“仁愛鄰里”的良好氛圍。
“社區根據不同專業人才的職業背景和擅長領域,增設了社區‘和事佬’隊伍。”陳再麗介紹,目前,社區最美警察許建春、社區最美檢察官周慧茹、社區最美法官王煒強、社區最美醫生鄭靜芳、社區最美老師黃旺樅、社區最美樓棟長陳妹等都積極參與到小區的治理當中,已化解社區矛盾20余件。(漳州文明網 龍文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