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上海成為我國第一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已經過去五年,近日,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垃圾分類志愿者代表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當地垃圾分類工作取得的成效。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對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提出殷切期望。習近平強調,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協同發力、精準施策、久久為功,需要廣大城鄉居民積極參與、主動作為。
近年來,我國垃圾分類工作持續深入推進,297個地級以上城市已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居民小區平均覆蓋率達到82.5%。實施垃圾分類在城市文明發展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進程,是體現城市文明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然而,值得關注的是,在部分城市和地區,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效果不佳,很多社區在被定為試點小區一段時間后,垃圾分類就很難再堅持下去。
垃圾分類是個系統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市民素質、制度建設、配套場地設施、城市發展水平等都有著較高要求,不可一蹴而就。如部分城市垃圾分類停留在擺放分類垃圾桶的層面,路邊分類垃圾桶、小區分類垃圾站形同虛設,居民大多數只拎著1袋垃圾投放;垃圾運輸車一次性將所有類別垃圾混合裝車收走,先分后混現象多有發生,更被居民詬病,不愿配合進行垃圾分類。
其實,各大城市在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出現過反復性的問題。就拿上海來說,上海在1995年就開始了垃圾分類的探索,經過二十四年的努力,到了2019年才開始真正意義上推動實現了居民垃圾分類。垃圾分類的類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從最初的只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幾經修改調整為現在的干垃圾、濕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
垃圾分類的目的是減少環境污染、進行資源回收利用,要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精準施策、循序漸進,制定管理部門更容易操作和讓市民更容易接受的垃圾分類收集方式。對部分落后地區來說,實施分類就是一項突破和貢獻。例如,單是做好垃圾的干濕分類,就能大幅減少垃圾焚燒產生的有害物質。再如,參照舊衣物回收箱的方式,設立便捷的可回收物回收箱,根據重量計費,以物換錢,有效拉動居民分類積極性、培養居民分類習慣、提升資源利用率。
推動垃圾分類工作,雖然任務艱巨,但卻是一個城市文明發展過程中無法回避的問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為了人類健康、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們要牢記總書記囑托,攻堅克難、久久為功、多方協作,實實在在地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南平市委文明辦 吳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