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田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如期發布“餐飲紅黑榜”,上個月被抽查的餐飲、食品店詳細地址和現場照片等內容,被發布在“大田市場監管”公眾號上,接受消費者監督。“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是大田縣2022年度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當地創新的“紅黑榜”制度,正是推進該項目建設的有力抓手。(5月7日福建日報)
餐飲“紅黑榜”制度回應社會關切,維護市民食品安全。原材料過期、食品加工環境“臟亂差”、添加劑過量……近年來,由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監督、曝光渠道增多,許多食品方面的丑聞被人們得知,社會對于食品安全的關注和重視程度大大提升。相關部門已加大力度查處不規范之處,但商家數量多、操作存在可隱蔽性等原因,效果并沒有達到最佳。“紅黑榜”制度的推出,直擊消費者痛點,讓更多餐飲服務單位的食品制作情況曝露在“陽光之下”,讓群眾能夠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餐飲“紅黑榜”制度推動餐飲服務單位誠信經營,規范行業文明發展。據新聞報道,“紅黑榜”實行動態管理機制,被列入“黑榜”的餐飲服務單位,在規定期限內完成整改的可撤銷“黑榜”;被列入“紅榜”的餐飲服務單位,達不到條件可轉為“黑榜”。這樣由官方發布背書又不斷流動更新的“紅黑榜”已然成為顧客消費的重要“參考書”,由此不僅能督促“黑榜”商家盡快整改不足之處,還能倒逼“紅榜”商家精益求精,讓所有餐飲服務單位繃緊腦門一根弦,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如此一來,形成良性循環,進而推動餐飲服務單位誠信經營,促進整個餐飲行業規范文明發展。
餐飲“紅黑榜”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讓群眾看到政府為民服務的決心、能力、恒心。食品安全為“國之大者”,是當今百姓最為緊要的民生問題之一,餐飲“紅黑榜”的推出無疑是政府真真切切回應了民眾的呼聲,將政府和百姓的心緊緊相連,做到“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紅黑榜”的推出同時也是一次新嘗試,政府官方號開設“紅黑榜”視頻專題,親自下場,做起官方“探店員”,運用新工具、新思路、新方法,讓食品安全工作錦上添花。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確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之責。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食品安全高度重視,加快法治建設、嚴格政策措施、加大改革力度,食品安全工作取得良好進展。各相關單位要繼續懷揣“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用最堅定的決心和最有力的行動把好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確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莆田文明網 李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