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喏,你看,木柴還很多,老給你們添麻煩咯,讓你總是這么掛心!”4月22日,廈門市集美區灌口鎮雙嶺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工作人員陳秀治像往常一樣入戶走訪時,94歲的獨居老人劉硯用閩南話親切地跟她“匯報”情況,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原來,此前陳秀治在入戶走訪時,村里幾位像劉奶奶這樣的高齡老人向她反映,他們在村里拾撿不到柴禾來燒飯。“一直以為現在家家戶戶都使用電器或者天然氣,沒想到還有老人仍在用柴禾燒火做飯。”陳秀治說,老人年紀都比較大,加上新農村建設后,到處干凈整潔,拾撿柴禾的確已成為老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大難事。
雙嶺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很快就將老人的需求上報給集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前不久,在實踐中心和雙嶺村“兩委”的支持和指導下,雙嶺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立即組織銀齡志愿者開展“拾柴助老·用愛暖心”幫困志愿服務活動,經過對接溝通,將村里一家家具廠的廢棄木柴碎料捆好,一戶一戶地送到有需求的老人家中。“沒想到,我隨口一說,你們就記在心上,這么快就讓志愿者給我送木柴來了!”96歲的老人林寶鳳感激不已地說。
自2019年5月成立以來,集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以群眾需求為服務導向,聚焦群眾需求細微處,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形成完備的“實踐站點單、中心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的服務流程,推動志愿服務制度化、精準化、常態化。為完善資源供需機制,集美區創新探索出“愛心110”志愿服務模式,通過分布在全區各個角落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收集群眾的需求,為群眾“量身定制”服務。在“按需點單”模式基礎上,集美區將“愛心廈門”建設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深度融合,圍繞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精準匹配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等資源,組織開展為民辦實事活動,把愛心資源投向最急需的人群、最迫切的領域。
根據群眾需求,集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把黨史宣講與特色課程、文藝演出、便民服務等按需“組合”“打包”成服務清單,實現群眾需求與志愿服務精準對接。今年來,以群眾“點單”、中心“派單”的方式提供精準服務1400余場次,深受百姓歡迎。在集美,嘉庚文化志愿者服務隊、盧媽媽愛心隊等品牌志愿隊伍家喻戶曉,政協委員志愿服務隊、巾幗服務隊等精英隊伍不斷涌現,“萬棵紅樹等鱟來”海洋生態守護、“志愿桑榆暖”精準助老等特色志愿服務項目深受歡迎。
此外,集美區還將文明實踐所、站建設與改善基層治理方式相結合,凝聚多方力量,以文明實踐活動聯系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引導廣大群眾參與文明創建與基層治理,以切切實實的成效推動城市功能品質和治理效能全面提升,讓人民群眾在共創共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過程中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依托1個實踐中心、6個實踐所、69個實踐站,集美區按照“一周一主題”的安排,先后開展一刻鐘黨史宣講、集美革命遺址參觀、百人百尺繪畫、千人紅歌會、“百年青年夢”快閃活動、紅影會、攝影展、征文賽、演講比賽、知識競賽、曲藝展演等一系列主題活動,豐富多彩的服務內容讓黨史學習教育在群眾中“火”起來。
持續壯大隊伍、拓展服務內容的同時,集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也不忘勤修內功,夯實陣地建設的基礎力量。目前,全區已組建5800余人的師資庫,開展文明實踐課程活動3.3萬場次,培育志愿服務隊伍494支。“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民有所求,我有所為。只有摸清社情民意,緊盯居民的瑣事、急事、難事,才能真正為民解憂。”集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心將不斷完善用“一站式”服務,更好對接百姓需求,也讓志愿服務活動更貼心、更便利,切實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接下來,集美區將在品牌培育上下功夫,力爭每個實踐所轄區建成至少兩個精品實踐站,兩年內再建成一批拿得出手、叫得響的五星級實踐所、站和優質品牌項目。(福建日報 林澤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