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涵江區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著力推動鄉村產業迅速發展,環境更加宜居,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全力書寫鄉村振興的涵江篇章。
近年來,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省級文明村鎮萩蘆鎮,立足20個村的特色優勢發展資源,打響“五彩萩蘆”區域公共品牌知名度。在全市首創數字萩蘆“多位一體”鄉村建設平臺,實現“一網辦理、一體調度、全程監督”。
村級黨組織書記“練兵比武”活動現場 涵江區委文明辦 供圖
比學趕超實干提效
在剛剛結束的涵江區村級黨組織書記“練兵比武”區內賽決賽中,萩蘆鎮獲優秀組織獎,南下村黨支部書記游文耀獲村級黨組織書記專場一等獎,崇福村黨支部書記助理雍海濱獲駐村第一書記、選調生專場鼓勵獎。他們在比賽現場,用基層一線鮮活事例、樸實語言,暢談鄉村振興破解難題的辦法,描繪本村工作亮點及成效,展現出村級黨組織書記的履職能力。
為營造比學趕超、互促共進的濃厚氛圍,萩蘆鎮進一步壓實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責任使命,結合“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開展了基層黨組織書記“練兵比武”活動,以賽促學、以賽促練,把力量“沉下去”,效能“提上來”,凝聚起干事創業精氣神,為五彩萩蘆發展按下了“快進鍵”。
紫霄大道梧萩段項目是莆田學院遷建項目的配套市政工程。4月4日,記者來到施工現場看到,電力部門工作人員正在遷移電線桿,道路雛形已顯現。據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總長約2.77千米,涉及萩蘆鎮的約1.7千米,經過東張、雙亭、洪南等村,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大學城的交通網絡。
“不說不好辦,只說怎么辦。”項目實施以來,萩蘆鎮主動服務、高壓奮進,緊扣時間節點,強化要素保障,鉚足干勁加快干,高標準嚴要求抓好工程安全和質量,全力推動項目主線和配套工程建設提速增效。
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是群眾關心關注的現實利益,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支撐。萩蘆鎮雖水系發達,但仍存在水壓不足、管網未鋪設或老化破損等現象。為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該鎮堅持發展惠及民生,以實干實績造福群眾,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建設。目前,項目一期已完成,二期正在鋪設管網、改造供水站、建設閘閥井等,預計11月底全面完工,約有2.8萬名群眾受益。
現場就是考場,進度就是態度。眼下,萩蘆鎮同步開展萩蘆溪支流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協助市公安局完成警務技能訓練基地項目的土地征收及交房簽約工作……一個個項目如同一根根堅實的樁基,支撐起群眾向往的美好生活,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涵江區“萩山來信·崇福”露營基地實景 涵江區委文明辦 供圖
農文體旅融合賦能
萩蘆鎮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小鎮,有著獨特的五彩故事:紅色萩蘆,傳承革命精神;銀色萩蘆,弘揚廉潔文化;綠色萩蘆,描繪生態畫卷;藍色萩蘆,靜享千年溫泉;金色萩蘆,細品物華天寶。
空間布局,項目助力,邁向農文體旅深度融合發展的萩蘆,如今特色凸顯、多點開花,綻放出山水新活力,成為涵江鄉村振興的一個亮點。
蜿蜒綿長的萩蘆溪孕育出梅洋茗茶、樟洋冬米、洪里枇杷、友誼龍眼、南壇橙子等“好中優”的農特產品。為壯大村集體經濟、鼓起群眾的“錢袋子”,被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省級文明村鎮的萩蘆鎮不斷探索接地氣、可實踐的點子、思路,立足20個村的特色優勢發展資源,打響“五彩萩蘆”區域公共品牌知名度,依托萩蘆文旅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建設線上商城、線下產業館兩大平臺,主動與農產品品牌企業、商戶對接合作,將品牌授權給28家農字號企業和種植大戶的20多個產品,推動農產品產業升級,全力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
融入萬物互聯時代,萩蘆鎮打開了新路子、帶來新流量、注入新活力,借助枇杷文化節、龍眼文化節、茶文化節等活動,進一步拓展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延伸直播帶貨、學習培訓、校地合作等,全方位打造“五彩萩蘆”生態產業鏈。這幾天,萩蘆鎮已開始著手籌備4月22日在南壇溫泉度假村舉辦的枇杷文化節活動。活動將通過線下展銷、游園打卡等多種形式,結合線上直播,助力農業產業發展、文旅產業宣傳推介。
上周末,位于崇福村的“萩山來信·崇福”露營基地一天就接待了3個團隊,團建游戲、圍爐煮茶、露營燒烤,好不熱鬧。萩蘆鎮主動融入全市文旅產業,打造可復制的循環生態旅游模式,成為涵江鄉村振興的又一亮點。露營基地以“國有企業+社會企業+村集體”的模式,全面挖掘鄉村文化價值、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開營幾個月,各大網絡社交平臺的搜索熱度持續攀升,到萩蘆休閑度假旅游的人流量實現翻番,預計年可為村里增加收入近20萬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萩蘆鎮發揮省級全域生態旅游小鎮的優勢,因地制宜開展山地自行車、漂流等戶外運動項目,適時策劃舉辦皮劃艇賽等“體育+”活動,開發溫泉康養、茶文化研學、“福”文化旅游等新興文旅產業,讓靜態文旅與動態體育相結合,推出“一帶兩片”3條精品文旅路線、3條運動漫生活路線,將好山好水點綠成金。
數字“智”治更有溫度
一批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橋接起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一個黨群服務中心,把有限的辦公場所騰出來,政務服務有溫度、不打烊;一個數字平臺,讓群眾積極參與,著力解矛盾、破難題……在省級鄉村治理示范鄉鎮萩蘆,基層的這般生機和活力得益于深入推進“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以服務推動基層治理,創新把數字鄉村文章做大做好,有效提升鄉村發展能級,凝聚民心“強磁場”,真正實現群眾共建共用共享。
萩蘆鎮以“社會治理大數據云平臺”建設為載體,通過“互聯網+鄉村振興”服務,積極探索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公共服務,圍繞農村建房管理、創新土地經營方式、盤活農村集體資源等,在莆田市首創數字萩蘆“多位一體”鄉村建設平臺,實現“一網辦理、一體調度、全程監督”,讓鄉村社會既有活力又有秩序,讓基層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溫度。
針對農村極易產生矛盾和糾紛的建房問題,萩蘆鎮開發上線“數字萩蘆”小程序,村民通過手機就可向平臺提出新建宅基地、老宅舊房危房翻建申請。其后的審批、公示、建筑、監管、驗收等環節,均可實時查看,做到足不出戶實現建房全流程申報審批。截至目前,共線上審批農村建房121宗,“兩違”巡查處置6宗,在線實時建房監管97戶,在線危房監管56戶。村民建房有了盼頭,從根源上改善了村民與村兩委干部間不信任、不支持、不配合的基層治理難題。
基層治理是群眾感知公共服務質效和溫度的“神經末梢”。萩蘆鎮以崇福村為試點,創新推出“五福積分”治理,讓“村里事”變成“家家事”,讓“小積分”解決“大問題”,不斷構筑基層治理新格局。
鄉風文明繪就鄉村振興“風景線”,生態和諧譜寫文旅發展新畫卷。如今,涵江區利用“五彩萩蘆”等品牌項目,聚焦“基層治理”“鄉風文明”“文旅融合”多個領域,賦能鄉村振興,著力打響涵江區金字招牌。(湄洲日報 蔡玲 涵江區委文明辦 林亦霞 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