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這里已經三四年了,親眼見證了小蕉村一點一滴的變化。如今,小蕉村的村容村貌早已煥然一新,游客越來越多,很多村民在家門口就做起了生意。”
3月27日,談及這些年三明三元區列西街道小蕉村的變化,福建跨界自造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執行長吳斯坦有感而發。
小蕉村 三明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時光回溯,2019年,小蕉村迎來了20多位跨界自造的團隊成員,吳斯坦是其中之一。師承臺灣陶藝大師徐瑞鴻的吳斯坦,對傳承陶瓷文化信心十足。飽含著對鄉建鄉創的滿滿熱忱,他和團隊開始在小蕉村扎根,小蕉村也成了他和團隊在福建的第一個鄉創項目。
“我們團隊有著豐富的鄉村振興經驗,且我的妻子是三明人,抱著回饋家鄉的想法,我們回到了家鄉。”吳斯坦介紹,小蕉村是座千年古村,村子周邊分布著宋、元、明、清的古窯址,陶瓷文化底蘊深厚。這讓他萌發了“活化”古窯址文化的念頭。
自2019年入駐小蕉村后,跨界自造團隊以陪伴式運營服務,把鄉建鄉創“臺灣經驗”運用到小蕉村新村建設中,打造了集文化、旅游、康養于一體的小蕉生活文創村。還結合生態與旅游元素,將小蕉村打造成為海峽兩岸陶文化交流基地。
“我們每年都與臺灣的大學開展‘產+作+學+研’合作,引進了許多臺灣大學生和創客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去年,我們還申報了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縣。”吳斯坦表示,鄉村振興,不僅需要好的規劃設計,更需要將規劃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
項目為橋,團隊為媒,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加入到三明鄉村振興建設的隊伍中來。吳斯坦表示,目前,來三明實習的臺灣大學生中,60%都選擇留明發展,為加強兩岸融合,共促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小蕉村 三明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明臺融合發展示范村”,一項項榮譽見證了小蕉村近年來的發展蛻變。今年初,小蕉村小公園還入選全省50個鄉村“五個美麗”建設典型案例名單,獲評“美麗鄉村小公園(小廣場)”。
小蕉村的蝶變,是三明市持續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去年,三明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中央、省委一號文件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聚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力推動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新風撲面,留住鄉愁,鄉村風景美起來的同時,產業更是得到發展。
3月27日上午6時,大田縣東風農場的農戶們就扛起鋤頭上山采筍,去土、精選、裝箱、保鮮……經過一夜運輸,上海千家萬戶居民家中的餐桌上便添了一份“春日鮮”。
相距千里,共享時令美味。在豐富上海市民菜籃子的同時,三明山區的筍農也獲得了豐厚收益。據東風農場干部涂炳文介紹,每天來自三明大田深山里的4萬公斤新鮮雷筍被送入上海批發市場。雷竹的出筍時間長達4個月,農場里400多戶農戶種植雷竹,每戶月收入近2萬元。
引導村民大力發展雷竹產業,以“一竿竹”撬開鄉村振興的廣闊前景,如今,更多村民的日子也如雷筍般,節節高。
得益于三明市實施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發展行動,積極培育以林藥、林菌和沙縣小吃配料種植為主的林下經濟,持續做強沙縣小吃產業,重點發展預包裝、速食、預制等產品,滬明對口農業合作得到快速發展。今年以來,全市謀劃生成現代農業重點建設項目136個,累計已有320款三明農特產品登陸上海“魚米之鄉”等平臺,上海市農業科技三明展示基地平臺、上海祥欣明溪核心育種場、上海佳伊食品將樂預制菜加工廠等項目開工建設。
春日里,放眼三明這片充滿希望的沃土,村子美了,產業興旺了,村民也更加富裕了,鄉村振興的夢想正在腳踏實地的探索與實踐中一步步成為現實。為了進一步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三明市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并立足脫貧村土地、林地、生態等資源優勢,完善農村相對貧困家庭“239”精準幫扶工作機制,不斷改善脫貧群眾生產生活水平。2022年,全市累計資助建檔立卡脫貧學生922萬元,全額資助11.84萬名醫療救助對象參保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3789.31萬元。
砥礪奮進,勇毅前行。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三明市還將深耕沃野,逐夢前行,邁向更美好的未來。(三明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黃寶琴 通訊員 吳藝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