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在傳統文化語境里,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雙重理念,既體現自然變化的時令,又是慎終追遠,重溫賢良古風的重要節日。
在這樣的時節,古人將祭掃思親與踏春賞花作為最重要的兩件事,放在了一起。生命也正是如此,一邊流淚,一邊歡笑;一邊逝去,一邊生長。宋朝李之彥在《東谷所見》寫道,“拜掃了事,而后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游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載,“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所以,古人的清明不僅僅是“哀思的清明”,還是“潔凈、坦蕩而清明”。
清明時節,祭奠先祖、禮敬故人、懷念往昔,是告慰自省,也是身心整理,更是一種情感升華。無論我們走向哪里、去往何方,故土家園是永恒不變的精神根脈,家庭親情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戀。在祭祖尋根中,我們溫習過去、省思生命的意義;在行孝盡哀中,我們感受血脈凝聚、體味親情的價值。這份古老的文化傳承,歷千年滄桑不衰,穿透歲月,直抵人心。
因此,有了敬畏,才自覺節制。有了珍惜,才下意識呵護。有了面對,才能在傷心過后,再次回歸春天。尤其在疫情的沖擊和洗禮下,人們更加珍惜安寧祥和的生活,更加重視生命的質量和意義。
清明飽含對生命的禮敬,也充滿對生活的熱愛。楊柳依依,惠風和暢,于祥和的世界中靜默,在柔軟的春風里躍動。我們找到生命的熱情所在,也會以充沛的生命熱情體會生活的豐盈。而在生命之花競相綻放的明媚春天,不論是緬懷追思,還是踏青郊野,其實都是對生命傳遞意義的踐行。感恩奉獻、珍惜當下、踏實奮進,這或許就是清明于我們的啟示。(長樂區委文明辦 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