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綠,梨花風起清明時。這幾天,廈門迎來祭祖掃墓高峰,人們手捧鮮花走進陵園,訴說哀思緬懷逝者。
近年來,廈門持續推進殯葬改革。廈門首座公益性公墓——人文公園預計今年下半年動工建設,建成后將滿足市民樹葬、草坪葬、花壇葬等生態安葬需求,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此外,廈門市積極推進安全、文明、綠色的現代祭掃,提倡采用敬獻鮮花、網上祭掃、植樹綠化等方式緬懷故人,讓綠色殯葬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市民將寫有追思寄語的星星燈點亮。記者 陳理杰 攝
陵園工作人員為市民免費提供鮮花。記者 陳理杰 攝
倡導綠色清明新風尚
4月1日,在薛嶺山陵園,由廈門市民政局主辦的“2023我們的節日·清明——懷思追遠 綻放新生清明祈福活動”舉行,倡導市民改變傳統祭祀方式,用現代文明的方式表達思念。
現場工作人員宣讀清明祭掃倡議書,代表家屬向逝者點蓮花燈、供奉點心青團、插柳寄思。在朗誦《天堂的來信》中,每一句話語都飽含對逝者的深情和懷念。
“爸爸媽媽,我很想你們”“明年再來看您”“一切都好”……現場,不少市民回想已故親人的音容笑貌,將沉甸甸的思念寫在卡片上。
記者在薛嶺山陵園采訪發現,陵園提倡“無煙陵園”,推出“文明祭掃,免費送花”服務,讓綠色清明與鮮花相伴。家住禾祥西的市民黃女士表示:“現在大家逐漸用更文明的方式進行祭掃,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據悉,今年,“廈門云祭園”網上祭掃平臺繼續提供免費網絡祭掃服務。在該平臺上,市民可進行紀念館創建,不僅可以上傳逝者照片,還可以線上祭掃,讓愛和思念不斷延續。
廈門節地安葬率達85%
廈門是全國首批推行殯葬改革的城市,也是民政部確定的國家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城市。近年來,廈門市積極倡導“節地生態安葬”,引導廣大群眾樹立綠色生態、文明節儉的殯葬理念。如今廈門節地安葬率達85%。
廈門市殯儀服務中心副總經理朱藝璇表示,薛嶺山陵園于2021年先行推出生態花壇葬,目前已有43名逝者無碑深埋。在家屬的見證下,陵園工作人員會按照流程為逝者暖穴、靈骨入穴、撒福土、撒花瓣、填土安葬、種鮮花,讓逝者融入大地,回歸大自然的懷抱。
“今年的集體海葬活動會在4月28日舉行,目前名額均已報滿。”朱藝璇告訴記者,除了花壇葬,海葬也成為越來越多廈門市民的選擇。2008年以來,廈門共舉辦集體海葬活動16次,1704名逝者的骨灰被撒入大海。
此外,薛嶺山陵園還規劃了樹葬和草坪葬區域,規劃骨灰穴位1800個、占地450平方米。與花壇葬一樣,樹葬和草坪葬均采用可降解骨灰盒。“生態葬不僅可以節地,而且可循環重復使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朱藝璇說。(廈門文明網 海西晨報記者 黃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