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不斷增長,2021年未成年網民規模達1.91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為96.8%。”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林維表示,我國逐步建立起未成年人網絡權益體系和保障機制,有力營造了未成年人科學、文明、安全的網絡環境。(新華社北京3月20日電)
在數字時代,互聯網已成為未成年人日常學習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未成年人觸網低齡化趨勢明顯,小學生的互聯網普及率已達95.0%,28.2%的小學生在上學前就已經接觸互聯網。互聯網信息資源極其豐富,極大開闊了未成年人的視野,有利于促進未成年人群體個性化多元化均衡化發展。但每個硬幣都有兩面,健康的互聯網環境有利于孩子成長,反之,則有害于孩子身心健康。
海量的互聯網信息質量良莠不齊,大數據、算法化等機制以吸引用戶注意力為目標,容易讓未成年人接收單一信息并沉迷,長此可能導致看待事物的態度極化,失去思考能力、想象力等。未成年時期是樹立三觀的重要時期,這段時期,其心理發育還不成熟,模仿能力強,而認知能力、辨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較弱,易受到不良因素影響。
壓實平臺責任,從源頭降低未成年人觸網風險。互聯網平臺是網絡信息生產的窗口,直接決定了未成年人獲取到什么樣的信息。目前平臺所建立的“青少年模式”“防沉迷系統”等未成年人保護機制,或缺乏豐富內容,或易于規避限制,仍存在功能流于形式的現象。互聯網平臺應充分發揮第一道關口作用,細化分級模式,強化相關內容審核,通過技術手段過濾低俗、垃圾、消極、負面信息,供給豐富、健康、符合未成年人成長所需的信息,從源頭上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網絡環境。
加強家校合作,提升未成年人網絡應用素養。互聯網信息是把雙刃劍,學校和家庭應共同努力,培養未成年人的思辨能力和信息提取素養,為未成年人正確使用網絡提供源源不斷的內驅力。家庭注重監督,引導未成年人正確認識網絡、遵守網絡規則、養成良好上網習慣;學校加強網絡常識、網絡技能、網絡安全等網絡知識方面教育,讓未成年人選擇通過官方、權威平臺獲取信息,能夠判斷信息的真偽和良莠,防范網絡風險。
完善法律法規,強化對未成年人的全面保護。立法部門應及時完善未成年人相關法律法規,政府部門應出臺互聯網行業未成年人使用規范和指導意見,增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能力,預防未成年人網絡沉迷,提升未成年人網絡司法案件的響應速度,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加強日常監管力度,及時發現網上涉未成年人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督促互聯網平臺完善未成年人保護功能,加大網絡執法處罰力度,對不符合規范的網站和平臺關停整改處理,形成有力震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損害少年兒童權益、破壞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堅決防止和依法打擊。誠然,保護未成年人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營造文明網絡環境,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和政府部門多方共同努力。(南平市委文明辦 吳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