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鈴協助妻子進行康復訓練。記者陳麗攝
近日,記者走進翔安區鳳翔街道陳新社區,穿過兩排瓷磚小洋房,就看到一座兩層的石頭房——這便是陳金鈴、盧碧珠夫婦的家,只見大客廳放著站立器、空氣壓力治療儀等康復儀器,而十平方米左右的臥室則擺放著一大一小兩張床。盧碧珠倚坐在大床上,白皙的面容中有少許紅潤,一頭秀發又黑又亮。陳金鈴笑意盈盈地向妻子介紹記者的來意,盧碧珠很快也發出了“咿呀”聲。“不知道你聽懂沒有,她在向你打招呼。”陳金鈴笑著“翻譯”道。
隨后,陳金鈴給妻子穿上外套,將她抱至一旁的輪椅上,微弓著身體,左手攏起妻子的頭發,右手輕輕而熟練地扎起發圈。“她很愛美的。”隨后,陳金鈴笑著給妻子戴上發箍。
這一幕,已成為陳金鈴的“常規操作”。記者了解到,陳金鈴照顧癱瘓妻子12年,用行動詮釋了愛的堅守。
“人活著就該擔起責任”
2011年,盧碧珠被檢查出腦膜瘤,當年4月和11月做了兩次手術。為湊足手術費用,陳金鈴賣了車。術后,盧碧珠陷入半癱瘓狀態,只能長期進行康復復健治療。此后,在陳金鈴五年的悉心照料下,盧碧珠病情趨于好轉,自理能力也一點點恢復。
眼看日子將重新步入正軌,然而,2017年初,盧碧珠的腦膜瘤復發,陳金鈴只得賣掉自家唯一的商品房,向親友借款,帶妻子遠赴上海求醫并進行手術。之后,陳金鈴一家只能住回陳新社區老家的石頭房子里。但陳金鈴覺得,這一切都值得,“人活著,就該擔起責任。”此時,兒子尚未成年,陳金鈴“既當爹又當媽”,扛起了家里全部的重任。
“一天下來像打仗一樣”
第三次手術后,盧碧珠徹底癱瘓,照顧妻子的重擔便落在了陳金鈴身上。從此,每天早晨5點多,陳金鈴就得起床,幫妻子洗漱、替換尿布、做早餐……將妻子安頓好后,陳金鈴才匆匆去上班。“除了日常照顧,還要做康復訓練、按摩,一天下來就像打仗一樣。”陳金鈴“打趣”道。
盧碧珠患病后,只能吃流食。為了讓妻子吃得下、吃得好,陳金鈴選擇將魚挑出魚刺,再和面條、蔬菜等打成流質,一勺一勺喂給盧碧珠吃,“通常一頓飯需要一個多小時”。不過,這樣做“消耗很大”,這幾年光是榨汁機,陳金鈴家里就換了七八臺。
“我愛人之前很愛干凈的。”為此,陳金鈴每天幫妻子洗澡、擦身子,一天換尿布十幾次。炎熱的夏天,他怕妻子生褥瘡,每隔兩三個小時就幫盧碧珠翻一下身,每天給她擦三次身。直到現在,盧碧珠全身也沒有一個褥瘡,連醫生都豎起大拇指說:“是你用愛心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自家雖困難仍樂于助人
盡管身處困境,陳金鈴仍懷著一顆助人為樂的心。“裝車、賣牛肉,別人不做的,我都去做。”為償還欠款,陳金鈴經常“身兼多職”,除本職工作門窗制作安裝外,還自學了修鎖、開鎖等。但對于生活困難的老人,他從不收取費用。“雖然我比較苦,但我還算比你容易。”每次遇到困難老人將錢硬塞給他,他都這樣回答。
由于長期勞累,2021年,陳金鈴患上了腰椎脫臼,只能花錢請護工幫忙照顧妻子,這就更加劇了家里的經濟壓力。然而,遇到誰需要幫忙,他還是會過去“搭把手”。
現在,陳金鈴的兒子已經開始工作,能夠幫陳金鈴分擔壓力了。陳金鈴現在唯一的信念就是好好照顧妻子,每天能和妻子說說話。哪怕妻子說話沒那么清晰,但妻子能吃能喝,就是對他最大的安慰。(海西晨報記者 陳麗 通訊員 童心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