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十五個植樹節到來之際,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發布《2022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豆珗蟆凤@示,全國完成造林383萬公頃,種草改良321.4萬公頃,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84.73萬公頃。全年發布“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各類盡責活動262個。目前,我國森林面積2.31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4.02%;草地面積2.65億公頃,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50.32%。(3月13日人民日報)
春天,我們種下一苗新綠,期待一片綠蔭。數據表明連續30多年保持森林面積、蓄積“雙增長”,國土綠化再獲新成果,地球家園又添 “中國綠”。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持之以恒扎實推進,人居環境不斷美化,國民獲得感幸福感持續提升。陶醉在鳥語花香、田園風光的詩情畫意里,人們大大增強了植綠愛綠護綠的內在自覺,更對點“綠”成“金”、增進生態福祉滿懷新的憧憬。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敝矘湓炝衷谖覈杏凭脷v史,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植樹、愛樹詩篇?!耙粯湫略砸嫠泥?,野夫如到舊山春。樹成多是人先老,垂白看他攀折人?!碧拼邬]的詩形象地揭示了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的樸素道理。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的今天,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越發深入人心,植樹節已經遠遠不只是植樹,而是一種文化傳承,是一種理念堅守,是一種責任擔當,更成為一種幸福追求,植入了生態文明、生態富民和生態強國的夢想。
“我們每個人都是乘涼者,但更要做種樹者?!币蝗瞬怀杀?、獨木不成林。從幾代人堅守的塞罕壩林場到數億人參與的‘螞蟻森林’項目,從浙江“千萬工程”到“庫布其治沙模式”,從建設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打造國家森林鄉村,持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到形成經濟林、木竹材加工、生態旅游、林下經濟四個年產值超萬億元的支柱產業,助力群眾增收致富……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共同參與,扮美了家園,扮靚了生活,也詮釋了奮斗之美,是對美好未來的綠色守望。
又是一年植樹節,人們紛紛扛上鐵鍬,走進城市公園、小區荒地和街道廢棄地,自發栽種樹木,為城市添綠。青少年戶外栽“希望樹”,沐浴美好春光,也植入成長的美好憧憬;家長陪同孩子栽“親子樹”,種下期冀也植入了親情之美;郊游、踏青、植樹成春天的時尚,在融入大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愜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植樹節是最具儀式感的“迎春禮”。從植樹節到植樹月,從植樹造林到植樹造景,從植綠到播綠、護綠、愛綠、興綠,從“線下植樹”到“網上眾植”,在植樹節叩響春天的大門,在別開生面的儀式感中增進認知、激發共鳴、勉勵同行,我們一起譜寫更加精彩的生態文明華章。(泉州文明網 范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