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允旺到北京參加中國科技會堂舉辦的科技志愿服務經驗交流會活動 南平市委文明辦供圖
文明風3月9日訊 3月1日,高允旺作為福建省唯一代表,應邀到北京參加中國科技會堂舉辦的科技志愿服務經驗交流會活動,分享經驗、展示成果,激勵更多人投身科技志愿服務事業。
早在2001年,高允旺就主動請纓成為一名科技特派員,自2002年被聘為南平市第二批科特派,至今連續做了十批。扎根山區的高允旺經過多年摸索,研發出一套利用竹屑替代木屑栽培竹蓀的“三增加、建堆發酵”竹蓀高產栽培技術,經省市食用菌專家組評審,創下畝均產干品100公斤的高產紀錄,比傳統種植產量翻一番,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從此,他與竹蓀結下了不解之緣,并成了遠近聞名的竹蓀“土專家”。2020年8月《一種食用菌種植遮陽棚搭建》獲實用新型專利。
扎根基層40年,這位半路出道的“土專家”成了擁有國內竹蓀栽培核心技術的第一人。在他的帶動下,順昌竹蓀種植產業逐步壯大,高峰時種植面積1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竹蓀生產基地和示范縣。2008年,中國食用菌協會授予順昌縣“中國竹蓀之鄉”稱號。
高允旺到北京參加中國科技會堂舉辦的科技志愿服務經驗交流會活動 南平市委文明辦供圖
2015年,高允旺被跨縣選派到浦城縣濠村鄉任“科技扶貧專員”。他通過舉辦培訓、示范戶引領、合作社“抱團”等方式,采取“科特派+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運作模式,讓當地菇農很快掌握了竹蓀高產的種植技術。10多年來,他研發的新技術累計推廣應用面積超過30萬畝,幫助老區蘇區農民實現增收3億多元,助力3萬多戶農民增收致富。
在加強自身學習的同時,高允旺十分注重年輕人的培養,組建了一支由年輕農技人員、營銷大戶、“土專家”組成的科技志愿者隊伍,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成為扎根農村的新型職業農民。并且,他每年還不定期邀請市、縣專家到田間地頭坐診,為合作社成員、協會會員及貧困戶、殘疾人等舉辦經營理念、品牌、食品安全、實用技術等科普知識培訓。
農民的期盼就是高允旺努力的方向。20年來,高允旺不僅帶動順昌本地農民致富,足跡還遍布周邊5省23個縣市的180多個村,累計推廣50多萬畝,輻射帶動老區蘇區7萬多戶種植,助農戶增收5億多元,通過不斷創新和推廣實用技術,把技術變成農民口袋里的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老區蘇區農戶增收致富。2021年2月,他被中共中央、國務院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高允旺還先后被科技部評為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被中國科協評為全國科技志愿者先進典型,被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等部門評為“最美志愿者”。他的先進事跡也得到學習強國“每日一星”、光明日報、科技日報、福建日報、央視、福建電視臺等權威媒體報道。(南平市委文明辦 南平市科協 吳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