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時段,只見老人們三五成群地走進馬尾魁岐路云集公寓旁的沿街店面,這是馬尾鎮協建社區長者食堂?學堂。這里被分為兩層,一樓是便利超市,二樓則是開放式廚房,還有40個就餐位。寬敞明亮的餐廳、整潔舒適的桌椅、熱氣騰騰的餐食,老人們其樂融融地享受著美好“食”光。(3月3日 福州日報)
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國家對待老年人的態度其實就是一個社會對待其建設者的態度。大多數老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了大半輩子,退休后的他們理應得到善待和優待,有尊嚴、有品質地享受老年生活。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從政策的層面上發力,讓老人家吃飽吃好,體現了國家對老一輩建設者的關心和愛護,有利于營造敬老養老的文明氛圍,也是促進全社會人文關懷水平提升的有效措施。
不僅是“吃”,長者們的“穿”“住”“行”“娛”“康”等等方面,都值得被當成一件件“大事”來認真辦。我們要搞好社會經濟發展,更要追求社會的人情味、煙火氣;我們呵護“幼苗”,更關懷“老樹”。唯有如此,才能讓更多社會參與者感到溫暖和安心,減少不必要的后顧之憂,全身心奮力向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優化養老供給,要力求更廣泛、更實在、更全面。不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城市還是鄉鎮,優化養老服務都是可以加速提上日程的民生工程。要改善養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是最好的方式,但求能落實、有進步,不必追求完全看齊。比如在老年助餐服務上,引進不了高科技先進設備,可由社區來招募義工、雇傭職工,這未嘗不可,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鄰里氛圍、促進就業與再就業的作用。
對于老人家來說,“吃”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讓老年生活更體面、更舒心、更康健,才是優化社會養老工作所應追求的核心宗旨。因此,要全方位地科學設計養老體系,多部門、多主體參與聯動,把養老做成一件無處不在、無處不精的事,我國的社會福利事業才能更上一層樓。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福州的長者食堂便是助老民生工程的有益探索,接下來,應該深入探索如何推廣并持續發展的問題。舉一反三,在解決老年人“吃飯難”的同時,還應該順應廣大老年人居家養老的意愿與趨勢,以滿足其居家生活照料、起居行走、康復護理等需求為核心,改善居家生活照護條件,增強居家生活設施設備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適性,提升居家養老服務品質,努力為老人打造更舒適、更宜居、更安全的無障礙環境,解決好更多的民生課題。(臺江區委文明辦 曾澤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