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2月16日說,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讓適老化服務、休閑娛樂等設施更加豐富,使居民生活消費更便利。近年來,商務部積極推進便民生活圈建設,會同有關部門在全國確定兩批共80個試點地區,指導推動試點工作加快落地。截至目前,80個試點地區共建設便民生活圈1402個,涉及商業網點28萬個,覆蓋居民社區2766個,服務居民3200多萬人。(新華社北京2月16日電)
“小修小補”響應了市民剛需要求。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城市的繁華,曾經修鞋、配鑰匙、補衣服等“小修小補”的攤位逐步減少,甚至消失。同時由于新興產業異軍突起,特別是網絡購物的消費便利,讓市民對一些日常易耗品如鞋子、衣服等出現點小問題就直接丟棄,無形中增加了日常的生活開支,側面反映出城市一些生活服務設施短板。可喜的是近年來商務部積極推進便民生活圈建設,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一圈一策,推動補齊便民服務設施短板,讓“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響應市民剛需要求,使居民生活消費更便利。
“小修小補”雖是微服務,卻是大民生。一座城市的文明宜居,既要有優美的城市環境,更需要一些接地氣的生活服務來滿足市民的日常需求。讓修鞋、配鑰匙等有序回歸百姓生活,提供接地氣的服務,讓市民的生活更為便利,便是“小細節”里體現出“大民生”。“小修小補”不僅是一種小生意,同時也承擔著一定的公共服務職能,可以滿足差異化的消費訴求。同時,也能讓“小修小補”從業者和居民們成為好鄰居,增加鄰居間生活人情味、宜居氛圍更濃。
“小修小補”并非大行業,卻充實城市的人間煙火。“小修小補”是一門手藝活,為一些家庭帶來了就業機遇,與百姓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甚至能夠解燃眉之急,是不可或缺的消費需求;讓傳統手藝回歸日常生活,讓群眾需求得到滿足,才能更好提升群眾的幸福感;潛移默化中將厲行節約、合理消費的良好消費理念灌輸給消費者,是對于勤儉節約傳統美德的良好踐行,是傳承,是方便,更是一種文化力量。
“小修小補”有序回歸,提升了城市“煙火氣”,讓民生服務不斷織密,幸福指數不斷提高,為此叫好。目前,80個試點地區有力推進便民生活圈建設,為我們提供了實踐樣本。當然,“小修小補”有序回歸還需要不斷創新、持續增強服務能力,提高便利化、標準化、智慧化、品質化水平,這樣才能更好滿足民生需求,進一步提升群眾生活幸福感。
(莆田文明網 傅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