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家校社協同推進。”2023年全國兩會前夕,全國人大代表、福建泉州市晉光小學書記、校長曾旭晴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兩會她關注的一個熱點是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作為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深耕基層教育工作的曾旭晴一直關注、思考教育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她呼吁,家庭、學校、社會應協同推進,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機制。(2月26日中國新聞網)
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變化劇烈時期,心理發展尚未成熟,面對各種壓力,容易產生焦慮、易怒、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受疫情、學業、人際關系等因素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漸突出,自殺輕生、校園暴力等極端事件時有發生。2月23日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青少年群體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風險,高于成年群體,需要進行有效干預和及時調整。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是社會的關注焦點,也是全國和地方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言獻策的高頻詞。心理健康教育雖早已成為學生的“必修課”,但不可否認,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仍是薄弱環節。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立健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長效機制。針對疫情影響下一些學生產生焦慮情緒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曾旭晴帶來了“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建議。
應發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主導作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規定了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并要求每所學校至少配一名專職或兼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目前,不少中小學校專職心理教師在配備上存在缺口,且沒有心理健康教育專門課時。有必要從國家層面設立心理教師專項職數,增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時,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標準,配套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提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水平。
應完善社會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加強與衛生健康部門和社會專業心理咨詢機構的協同聯動,建立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機干預的協作機制,為中小學生提供專業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適時組織心理咨詢機構深入學校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輔導講座,及時幫助中小學生疏導情緒、化解心理健康問題。政府應建立心理咨詢機構的專業準入機制,并對其收費標準進行統一調控、管理。
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導的同時,也應重視對家長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幫助家長了解和化解孩子心理問題。定期開展心理講座,舉辦家長培訓活動,以專家講座、家長會等形式加強家長與學校的互動交流,從家庭教育角度詮釋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和策略,破解廣大家長的家庭教育困惑。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校社協同配合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各地應建立健全以政府統籌、教育主管部門牽頭、家校社三方同心發力的協同育人機制,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規范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推動心理健康教育走深走實,共筑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線。(臺江區委文明辦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