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2月21日訊 同安區洪塘鎮埔后村村民紀正全最近家有喜事,兒子結婚娶媳婦,在自家院子和家門口搭棚子辦婚宴。紀正全家的小院裝飾一新,大紅的結婚拱門充滿喜慶,紀正全一家人滿面春風,喜上眉梢。
移風易俗
婚事新辦為幸福加分
“結婚是人生大喜事,現在農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很多年輕人都愿意回鄉辦婚禮。”紀正全說,“我只有這一個兒子,婚宴要辦得熱熱鬧鬧,但也要有分寸,不能大操大辦、鋪張浪費,而要辦得文明、健康、節儉、安全。”
紀正全說,以前村里辦婚宴,喜歡講排場,至少要宴請五十桌以上,多則七八十桌,大村莊甚至要請一百多桌,婚禮現場還要搭臺子請人來唱歌助興。一桌筵席至少要準備二十多道菜,客人常常吃不完剩下了一半。不論客人是否喝酒,每桌的酒都會開瓶,顯示主人的排場闊氣。一些客人喝酒過度,醉酒后甚至打架鬧事,讓原本喜慶的婚宴變味。
這次紀家婚宴規模大大縮減,一桌16道菜,每道菜的分量也適量減少,賓客們吃多少煮多少,盡量光盤不浪費。現在很多客人都是開車來赴宴不喝酒,宴席開始后,會征求客人的意見,如果客人要喝酒服務員才開瓶倒酒,并提醒客人適度飲酒。婚禮儀式刪繁就簡,新人以簡約適度的方式分享新婚喜悅。
這場讓“甜蜜減負”、讓“幸福加分”的婚禮是埔后村大力營造婚事新辦新理念、樹立婚事新辦新風尚的一個縮影,也是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深入推進移風易俗的實踐成果。
“開始,村民們還有些攀比心理,生怕‘沒面子’,希望婚宴辦五六十桌。經過宣傳引導后,現在村里大操大辦婚宴的現象幾乎沒有了,婚事新辦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埔后村黨總支部書記紀春安告訴記者。
多元宣傳
走村入戶破除陳規陋習
在埔后村,原本一年有約五次“封建日”活動,家家戶戶不論是否有經濟能力,都要大擺筵席,宴請賓朋,每個“封建日”每戶平均消費三千元以上,甚至上萬元,這種習俗已經延續了幾代人。近年來,埔后村將“封建日”大擺筵席習俗廢除,一年為全村村民節約開支上百萬元,受到村民的廣泛歡迎。
倡導文明新風尚,制度化的運行與多元立體的宣傳方式同樣重要。在同安區洪塘鎮,在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等被寫入不少村的村規民約,辦事前紅白理事會提前介入,制度化推進移風易俗。
走進埔后村,村規民約公布在村口的墻面上,十分醒目。埔后村與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合作,對全村道路兩側墻體進行立面改造,通過墻體彩繪打造“美麗鄉村 文明家園”的新樣板。陽光下的小院墻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永遠跟黨走”“樹家風、傳家訓”……主題鮮明、圖文并茂的彩繪讓人眼前一亮,煥發出美麗鄉村的蓬勃生機與活力!
健身、廣場舞交流活動,書法禮儀交流活動,文明創建清潔家園活動、獨居老人送關愛志愿服務活動……埔后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定期組織開展“移風易俗 樹文明新風”宣傳活動,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破除陳規陋習。村干部和網格員走村入戶,通過向群眾發放《移風易俗倡議書》的方式進行廣泛宣傳,引導群眾抵制婚喪大操大辦、封建迷信活動,倡導轄區群眾帶頭推動移風易俗,爭做文明新風的積極倡導者和自覺實踐者。(同安區委文明辦 黃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