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拓展公園綠地開放共享新空間,滿足人民群眾親近自然、休閑游憩、運動健身新需求新期待,日前,住建部決定開展城市公園綠地開放共享試點工作。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特別是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近些年來,全國各地大力興建了不少城市公園綠地。數據顯示,2012至2021年,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39.22%提高到42.0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11.8平方米提高到14.78平方米。
城市公園綠地及公共設施服務能力和水平不僅事關民生福祉,也是衡量一個城市建設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尺度。然而,過去不少城市因便于管理和減少日常維護成本等,避免市民亂丟垃圾、毀壞草坪、挖沙取土等不良行為影響市容市貌,以致城市公園綠地開放共享的空間較為逼仄,甚至只存在于“關”而不是“開”,廣大市民對身邊綠地美景也只能“可遠觀不可褻玩”。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如果不能把建好的公園綠地及公共設施向市民開放,供市民享用,就違背建設發展初衷。如果公園綠地一味地拒絕市民走進,這種只保護不利用的觀念,也完全限制了人們對生態建設意義的理解。正如一位上海市民所說,“我們需要的不僅是能觀賞的草坪,更需要能親身體驗的綠色空間。”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如今住建部開展城市公園綠地開放共享試點,允許市民游客走進綠地、利用綠地,這既是公園管理服務理念的重要提升,更彰顯一個城市文明進步。為更好地發揮公園綠地作用,實現可持續發展,避免出現“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現象,除了要城市管理者要加強日常管理維護外,一方面應根據公園綠地植物生長周期和特性,可推廣地塊輪換養護管理等制度,避免植被被過度踩踏影響正常生長;另一方面要加強宣傳,引導市民注意愛護身邊的公園綠地,不能一味只做城市綠色景觀的“觀者”,而應成為與綠色生態融為一體的參與者、建設者,才能持久地推動城市公園綠地開放共享,讓更多的市民能從內心深處感受綠意、擁抱綠意,也便于城市健康發展更好地造福人民。(泉州文明網 劉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