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一家。王立強 攝
文明風(fēng)2月17日訊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這句話出自清代《弟子規(guī)?入則孝》,是數(shù)百年來為人子女奉行的道德準繩。
在閩侯縣竹岐鄉(xiāng)元格村,有一位名為許曾蘭的女性,她雖沒有讀過這等圣賢之書,卻深明其中的道理。她沒有感天動地的事跡,鮮少振聾發(fā)聵的言語,只是默默做著分所應(yīng)為的事,悉心照顧長輩,把“孝”字深深地刻在心里,貫徹在實際行動中,抒寫著“孝”的樸實與無華。
照顧患病公公
她侍奉湯藥不分晝夜
在元格村,提起許曾蘭,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地豎起大拇指,贊嘆一聲“好媳婦”。多年來,她勤儉持家、尊老愛幼、任勞任怨地履行著應(yīng)盡的責(zé)任和義務(wù),用愛心凝聚著整個家庭,為老人提供了舒適安逸的生活環(huán)境,為丈夫和子女營造了寬松、和諧的生活氛圍。
20世紀80年代,許曾蘭與丈夫陳禮健經(jīng)人介紹相識,在親朋好友的祝福聲中喜結(jié)連理。作為家中長男,丈夫很早就承擔(dān)起了照顧家庭的重任,一直是家中的“頂梁柱”。
自從嫁入老陳家,許曾蘭就同公婆一起生活。她主動包攬了所有的家務(wù),洗衣做飯、打掃衛(wèi)生、種地收割等,把家里“經(jīng)營”得井井有條。幾十年下來,盡管家里不算太富裕,但夫妻和睦、家庭和諧,一家人生活得其樂融融。
2012年,許曾蘭的公公陳詩球感覺身體不適、渾身疼痛難忍,到醫(yī)院檢查被確診為肺癌。為了照顧公公,許曾蘭特意在公婆房間外支了一張小床,長期日夜陪護、盡心侍候。喂藥、喂水、喂飯、擦洗身子、端屎倒尿,每一項她都親力親為,真正把公公當(dāng)成自己的父親般照顧。
因為病情嚴重,陳詩球經(jīng)常疼得無法如廁,許曾蘭就把便盆挪到床邊,認真為他做好清潔;公公牙口不好,她一日三餐都為他做容易消化的飯菜;公公疼得難受,她一直陪在身側(cè)為他按摩緩解疼痛。2015年,在許曾蘭的精心照料下,公公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程,含笑安詳離世。
“公公是我的長輩,是孩子的爺爺,是我們至親的人,他操勞了半生,養(yǎng)育了四個子女,卻沒有享過一天福,我只是盡一份心,讓他不那么受罪!”提及照顧公公的往事,許曾蘭如是說。
婆媳同心。王立強 攝
愛護年邁的婆婆
她體貼入微細心周到
2月14日,在元格村,記者見到了許曾蘭。她正和婆婆鄧依珠一起整理著晾曬在老宅院前的蘿卜干。“媽,明天蘿卜干曬好了,我給你加些調(diào)料搗碎些,早上的時候就著粥喝,再給您煎兩個蛋,好不好。”望著婆婆,許曾蘭柔聲說。“那太好了,我就喜歡你煎的蛋,又脆又香。”鄧依珠開心地回答道。
在農(nóng)村,婆媳關(guān)系一般都非常緊張,而許曾蘭和婆婆卻相處得十分和諧。在元格村,人們經(jīng)常說:“曾蘭和她婆婆好得就跟親母女似的。”她們之間的婆媳關(guān)系,由此可見一斑。
許曾蘭對“孝順”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兒女花錢為父母買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東西是“孝”,而不讓老人生氣、擔(dān)心則叫“順”。
她覺得,老人家上了年紀,只要心氣好,比啥都重要。而婆婆鄧依珠年輕時吃過不少苦,為了讓婆婆身體健康,許曾蘭經(jīng)常帶她四處求醫(yī),在飲食上,也是盡量調(diào)劑著吃。這些暖心的舉動,讓鄧依珠打心眼里喜歡這個兒媳。
2016年,鄧依珠腎結(jié)石去福州住院做微創(chuàng)手術(shù),許曾蘭跑前跑后忙手續(xù),堅持在醫(yī)院陪了她20多天;2020年,鄧依珠因為肺部不適開刀動手術(shù),也是許曾蘭沒日沒夜地看護,才讓她的身體得到了很好的恢復(fù);2022年,在疫情肆虐期間,77歲的鄧依珠因為感染新冠病毒而渾身疼痛、動彈不得,許曾蘭拖著還未“陽康”的病體,無微不至地照顧婆婆。
“曾蘭啊,都是我拖累了你,我實在不忍心讓你這么辛苦呀。”看到許曾蘭為自己做護理而流淌的汗珠,看著她疲憊的臉上浮現(xiàn)出的關(guān)切與笑臉,鄧依珠都很心疼兒媳。
“媽,您放心,我還算年輕,身體棒著呢!再說孝敬您、照顧您這都是我應(yīng)該做的。”每次,許曾蘭總是笑著說道。
閑暇時,婆媳倆經(jīng)常在一起為對方梳頭、回憶過往。許曾蘭是個心細的人,她深知鄧依珠晚年失偶而孤獨,總是找話題和婆婆聊天。她還經(jīng)常邀請親朋好友、街坊鄰居等來家里陪婆婆談心,讓鄧依珠的日子過得十分充實和滿足。
長時間的和睦,也讓婆媳倆有了許多的相似之處,她們之間的性格、愛好也日漸趨同。鄧依珠不止一次驕傲地對鄉(xiāng)鄰們說:“我這個兒媳婦真是比女兒還貼心呢!”
婆媳二人梳頭嘮嗑。王立強 攝
孝老愛親傳真情
她人人稱羨成美談
“我老公是陳景韶近支親屬的后人,嫁過來后,耳聞目睹祖輩流傳下來關(guān)于陳景韶夫人王氏因‘孝老愛親’而被皇帝褒獎敕建‘孝女坊’的故事。據(jù)說她去世后,村民們感懷她的孝心,還將她上山為婆婆祈福的一條173米的山路稱為‘孝道’。這些都讓我十分感動和贊賞,也勵志以王夫人為榜樣,學(xué)習(xí)她的孝心和善良。”采訪中,許曾蘭笑著說。
幾十年的媳婦生活,使她更加深深地理解了“孝順”的含義。作為兒女,要做到盡善盡美的“孝順”是不容易,但只要自己真心去做、用心付出,就一定會得到認同。
許曾蘭的所作所為,感動了公婆,感動了丈夫、妯娌、子女,也感動了所有村民,她和公婆30多年的相處,從未紅過臉,鮮少發(fā)生爭執(zhí)。耳濡目染之下,她的兒子、兒媳也爭著孝順老人,有好吃的總忘不了老人和親友,一家子和和美美地生活著。
“結(jié)婚這么多年來,她照顧整個家庭從來沒有怨言,比我這個做兒子的對父母還好。”說起妻子,丈夫陳禮健也不覺有些哽咽。
38年,13800多個日日夜夜,對于許曾蘭來說,這段歲月承載了她從20歲到58歲的時光,白發(fā)已開始爬上兩鬢。她將一個家操持得井井有條,以拳拳之心、眷眷之情侍奉于公公婆婆身旁,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照料。
“孝敬老人是后人該做的事情,我只是在盡我該盡的責(zé)任,沒啥大不了的。”面對別人的稱贊,許曾蘭總是靦腆一笑,最簡單的話語,表達出的卻是最崇高的品質(zhì)。
在家,許曾蘭是公婆眼中的好兒媳;在外,她更是深受干部和鄰里村民敬重的好大姐。她孝敬公婆的事跡,在當(dāng)?shù)乇粋鳛槊勒劊彩挂恍┲車膵D女受到影響和啟迪,養(yǎng)成了孝敬老人、善待家庭成員、互助互愛的文明風(fēng)氣。
沒有感天動地的輝煌事跡,也沒有驚人的豪言壯語,這位普通的家庭婦女,以自己的善孝之情讓公婆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傳遞著人間的真情,也傳承著五千年來中華民族尊老孝老的傳統(tǒng)美德。(閩侯縣委文明辦 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