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2月17日訊 2月15日,全省文明辦主任會議通報了2022年度福建省文明城市(縣城、城區)測評成績,華安縣取得文明縣城系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績。
從2021年度全省第七,到2022年度全省第一,華安縣在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的過程中不斷取得突破,將文明融入城鄉治理底色,與經濟發展同頻,與民生改善共振,打造文明的“筋骨”,凝聚文明的“血肉”,理清文明的“脈絡”,培育文明的“靈魂”,在文明的涵養下,全縣上下“精、氣、神”更足,城區發展“量、質、效”更高。
完善公共設施配套,提升城市品質
補齊短板,強健“筋骨”,提升縣城功能品質
華安縣堅持以品質筑城,把文明縣城創建與推進民生實事有機結合,著力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讓城市強“筋”健“骨”。
一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2022年,華安縣共實施為民辦實事項目28個,縣“五館一中心”完成項目建設、城區五條市政道路竣工通車、大同片區和靖河片區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建成江濱智慧體育公園,文體、交通、環境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公共配套不斷完善,加快補齊各項民生社會領域短板。同時,加強消防、道路、排水、照明和無障礙設施等各類市政設施維護,細化完善公共設施、便民設施、文化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提升城市品質。
在推進市政建設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公共區域和舊小區的停車設施建設,規劃建設綜合停車場,建成靖河路公共停車場,新建100個公共停車位,269個路面智慧停車位,解決縣城區居民集中居住區和重點區域的停車難問題。
二是加強重點場所監管。農貿市場是居民“菜籃子”供應的重要場所,是城市文明的窗口。華安縣以農貿市場秩序綜合整治為抓手,著力提升硬件設施、加大人員力量投入,加強監督管理、完善配套服務、嚴把食品質量關、優化購物環境等細節入手,讓農貿市場文明顏值和安全保障“雙提升”。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細血管”,是離人民群眾最近的“連心路”,也是創城工作的難點。華安縣進一步深化創建活動,常態化開展背街小巷整治專項行動,解決“牛皮癬”“蜘蛛網”、亂停亂放、路面破損等難題;全面落實背街小巷每日常態保潔、環衛“15分鐘保潔圈”全覆蓋,進一步滿足群眾需求、提升城市生活品質。
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打造和諧宜居家園
三是提升精細化管理程度。在加快實施城建重點工程的同時,兼顧地上地下、面子里子、大局細節,下繡花功夫,用非常之力,堅持內外兼修,突出整治抓創建,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全力開展環境衛生秩序、市場經營秩序、交通秩序和治安秩序整治提升行動。糾正“門前三包”不落實行為59起,清理違規占道經營286起,勸導流動攤販1588起,糾正違規停放摩托車、共享電車1566余輛,推動文明創建和城市治理深度融合,持續解決城市精細化管理難題,城市功能逐漸完善、品質不斷提升、布局不斷優化,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開展創城文明實踐活動,讓文明引領風尚
鞏固成效,凝聚“血肉”,激發縣域發展動能
2021年,新一屆省級文明縣城創建之初,華安縣印發《創建省級文明縣城工作三年規劃(2021-2023年)》,深入推進完善縣域承載功能、服務功能、居住功能,建立優良秩序、提供優質服務、打造優美環境,以文明之風涵養“清新空氣”,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頭活水”。
全面實施公共服務提升行動,提升行業窗口整體服務,塑造良好窗口形象,提高工作人員服務意識和能力;提升“五小”行業服務環境,嚴把行業準入關,協調職能部門做好分工協作,加強督導檢查;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服務水平,完善縣、鄉鎮、村三級服務管理體系,整合現有公共服務陣地資源,探索“文明實踐助企”工作模式,為企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構建點多面廣、功能完備的便民便企服務圈。
推進公益廣告常態刊播
全面實施文明宣傳教育行動,制定年度公益廣告宣傳規劃和工作安排,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等公益廣告刊播任務,布設公益廣告、景觀小品、道德模范展600余處,增設道德守禮提示牌50個,更換破舊公益廣告150處。推進公益廣告宣傳規模化、常態化。加強文明禮儀宣傳教育,推行文明用語,全面提高市民的文明禮儀素養;深入開展“文明餐桌”行動,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成為良好行為習慣;深入開展“文明交通”行動,引導市民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深入開展“文明旅游”行動,提高市民文明旅游意識,提升全域旅游服務水平。
全面實施生態建設提升行動,打好河湖治理攻堅戰,全面落實河長制,實施蓄水供水、生態修復、綠化美化“三項工程”,不斷改善流域生態環境;提升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全面開展垃圾分類,建設垃圾分類屋5座,完善生活垃圾收轉運體系,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現場投放宣傳和指導;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因地制宜打造生態城市,建設精品公園,逐步形成全民共享、全面覆蓋的森林縣城形態,山清水秀、清爽華安,成為人們宜居宜游的綠色家園。
華安縣召開創建省級文明縣城工作推進會
強化督查,理清“脈絡”,確保創建常態長效
堅持全域創建、全面督查,把創建省級文明縣城作為改善營商環境、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全力推動創城工作。
創新機制“真”推動。主要領導以上率下,堅持把創建省級文明縣城作為改善營商環境、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先后召開3次縣委常委會,6次全縣創城工作推進會,20余次重點部門座談會,全力推動創城工作;縣創城辦聯合城管、公安、住建、市場監管、文體旅等職能部門成立督查組,深入一線明察暗訪,督促整改,全面攻克難點痛點堵點。實施創城網格化管理,城區48個片區與縣直機關單位實行分片掛鉤責任制,定期開展責任區環境整治、創城宣傳等工作,掀起攻堅整治熱潮。
對標對表“細”落實。認真對照新版測評體系,深入研究指標、把握具體要求,按照“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具體化”的要求,對全縣188個固定點、10個隨機抽查點工作情況進行督查,累計開展實地督查52次,推動創城基礎工作落深落細落實落到位。以考評為“標尺”,聚焦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宣傳布設、行業規范、志愿服務、文明行為等多項創城實地考察重點指標進行督查,逐一查找問題,形成整改意見,及時協調解決210余個存在問題。
華安縣常態開展創城工作督查
督查問責“嚴”整改。縣創城辦按照常態化創城要求,健全創城工作發現問題、反饋問題、督導問題、解決問題的閉環工作機制,每周以“五不兩直”方式進行督查,當日形成問題清單,累計發出督查通報14份;開設“文明紅黑榜”專欄,曝光“黑榜”不文明行為50余起,發揮媒體輿論監督作用;針對省委文明辦反饋暗訪存在問題,協調有關單位明確責任、立即整改,并啟動問責機制,組織專項督查“回頭看”,達到舉一反三、長效鞏固的效果;
全力攻堅“實”見效。先后制定《華安縣2022年創城問題清單》《實地測評操作手冊責任分解表》,壓實屬地、部門、單位、個人“四方責任”,推動全域“點線面”三維整治,達到“掃干凈、擺整齊、拆徹底、保暢通、講文明、展形象”6個方面效果。針對難點破題,開展專項整治攻堅,有效破解空中纜線、衛生死角、飛線充電、不文明晾曬等“疑難雜癥”。
倡導群眾參與創城,讓文明成為習慣
提升氣質,培育“靈魂”,涵養城市文明底蘊
人是城市的主人,只有更美的人,才能造就更美的城。華安縣堅持不斷提升文明程度,讓文明融入城市肌理,讓城市綻放文明風采。
倡導群眾參與,讓文明成為習慣。近年來,華安縣不斷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持續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以文明引領風尚,提高群眾創建熱情。將創城宣傳教育活動全面融入社會文明實踐中,累計發動志愿者1.4萬余人次深入社區、村居一線,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文明勸導、入戶問卷調查,協助推動各類專項整治。
營造創城氛圍,讓文明引領風尚。通過制作創城“快板說唱”、閩南語“三句半”,利用通俗易懂的宣傳;組織城管、交警等部門成立“文明宣講小分隊”,開展主題宣傳活動,發放文明手冊5萬余份;利用公共宣傳欄、LED顯示屏等公共載體,廣泛開展“講文明 樹新風”“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等公益廣告宣傳,全面提高市民對創城的知曉率、參與率、支持率、滿意度。
豐潤道德滋養,讓文明深入人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持續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完成1個縣級中心、10個鄉鎮實踐所、100個村居實踐站建設全覆蓋,創新文明實踐“5432”工作法,打造文明實踐新高地。深化“志愿新華安 建功新時代”活動品牌,常態化開展助殘幫困、愛心助學、扶貧義診等志愿服務;組織開展系列“道德講堂”55場次,凝聚道德力量,讓文明成為縣城發展的主旋律。
新一屆創建周期以來,華安縣努力把創城的各項舉措轉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成果和民生福祉,取得良好成效,得到群眾的廣泛理解、認同和支持。下一步,華安縣將以總評年為契機,瞄準新目標,努力把華安打造成為鳥語花香、清爽美麗、幸福和諧的文明家園。
(華安縣委文明辦 黃林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