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廈門(同安)蘇頌國際文化節暨第七屆廈門(同安)朱子國際文化節開幕(夏海濱 攝)
堅定文化自信
時代精神激活優秀傳統文化
如何更好地探尋、傳承文化跨越千年的治世力量,深入挖掘同安的“古城”文化底蘊,進一步鞏固廈門“宰相故里”“閩學源頭”“提督搖籃”等重要的歷史文化名片,讓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在2022年12月舉行的第十一屆廈門(同安)蘇頌國際文化節暨第七屆廈門(同安)朱子國際文化節文化論壇上,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方式,研討蘇頌和朱子文化的精神內核與傳承意義。
多年來,作為廈門文化原點、閩南文化發祥地和閩學文化源頭,同安秉持著文化自信與歷史自覺,深入挖掘蘇頌與朱子文化,正本清源、守正創新,打造了蘇頌國際文化節和朱子國際文化節兩大“燙金IP”,不斷提升同安文化品牌影響力,并推動資源優勢向發展優勢轉變。
而傳統民俗文化、閩臺民間風情,也在同安找到了生動的載體。近日,位于同安區縣衙舊址內的閩臺民俗文化展示館預開放,借由老物件、古民居見證文化變遷。同一地點,海峽兩岸家風家譜研究中心逐步完善,以一本本家譜連接兩岸情感、傳承優良家風。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民俗文化催生共鳴,家風家譜延續情感,用實實在在的舉措確保我們的文化不遺失、不斷層,讓當代群眾生活更豐富、更深厚。”同安區社科聯主席林永富表示。今年以來,同安區社科聯根植本地文化沃土,推動閩臺民俗文化展示館、海峽兩岸家風家譜研究中心等文化事業落地落實,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海峽兩岸家風家譜研究中心設有古同安名人和各姓開廈始祖介紹展廳,打造家風傳承基地。“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精神支柱,家譜傳承下來的內容,往往彰顯著家族底蘊。”林永富說,家譜是傳承家風家訓的重要載體,不論時代如何變遷、生活如何變化,都應當重視家庭建設、家教傳承、家風弘揚。
同安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站在黨的二十大的新起點上,同安將始終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持續完善“閩學源頭”“宰相故里”“提督搖籃”等論述,系統梳理“古同安,今廈門”歷史文化脈絡,有機融合同安的“古”與廈門的“新”,用實實在在的舉措,著力打造文化交流新高地,奮力續寫千年古城文化新篇章,有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意化傳播。
強化文物修繕
探索活化古城文化印記良方
在同安區汀溪鎮路下村新厝78號葉氏支祠旁,一座閩南古厝矗立在蓮花池前。這座古厝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19),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古厝主人葉成章為明萬歷年間大理寺卿。葉成章故居坐西南朝東北,建筑為三落大厝,總面寬23米,通進深36米。去年,同安區文旅部門對這座古厝進行修繕時,堅持修舊如舊原則,在修繕古厝屋頂瓦面、加固房梁結構時,最大限度地保留古厝原有的木梁架和石墩,讓建筑整體看上去十分古樸自然。
持續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讓文物“活”起來。不可移動文物是先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文教昌明的歷史見證,保護文物就是守護歷史文脈。
據同安區文旅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包括葉成章故居在內,同安區不可移動文物集中保護修繕項目共有34處,現已全部完工。集中保護修繕的這些不可移動文物,其中有陳延香故居、顏青云故居、蔡牽故居、總兵衙、同字厝等代表性名人故居,也有庶安樓等民居古厝,還有垵柄葉氏等祠堂家廟,以及坑仔口制陶窯址等陶瓷窯業遺存。這些歷史文化遺存與古同安的軍事、教育、商貿、生產等領域息息相關,彰顯同安昔日文化的輝煌與榮光,共同構成城市的內涵與底蘊,是同安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了解,這些修繕加固后的名人故居、古厝建筑等,將成為傳承歷史文脈的重要載體,文旅部門正積極尋求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平衡點,探索以“文物+旅游”“文物+研學”“文物+文創”“文物+非遺”等方式,真正讓文物在保護與傳承中“活”起來,賡續歷史文脈,豐富城市記憶。(東南網 文潔 鄒玒 楊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