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鳴驚人的地方臺舞蹈節目《唐宮夜宴》,到“一墩難求”的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再到打響國產動畫的開年“第一槍”的中式奇幻動畫片《中國奇譚》……近年來,“國潮”一度成為網上熱議的話題,涉及音樂、服飾、美術、建筑、家具、文創等各個方面。國潮越來越“熱”,在引領消費升級、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其中。
國潮成熱潮,引領消費升級。什么是國潮?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院長胡鈺如曾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概括:國潮=中國貨+時尚潮。2018年起,國潮文化走進人們的視野,并逐漸成為當下的時尚消費趨勢和文創發展熱點,不僅是年輕群體的“心頭好”,更是老品牌逆襲、新品牌崛起的制勝法寶。
從美妝用品到潮鞋服飾,從文創周邊到科技產品,國潮的身影無處不在。各類品牌設計師將產品與中國特色文化元素相結合,解鎖傳統與時尚、古典與流行之間的新搭配,為中國品牌帶來了新的消費生機。2022年6月,新華網的《國潮品牌年輕消費洞察報告》顯示,對比十年前,國潮熱度增長超5倍。而在國潮消費中,“90后”“00后”成為絕對主力,貢獻了74%的國潮消費。“90后”“00后”買國貨、曬國貨在各種社交軟件上成為一種潮流,體現了年輕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以前流行日系、韓系、歐美風、波希米亞風等,這幾年國潮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種風格調性。我們之所以支持國潮,不單是為情懷買單,也希望我們的國貨品牌能夠推陳出新,越來越好。”1994年出生的網友陳睿是一名國潮粉絲,喜歡購買、收集各種國風手辦,在他看來,國潮不僅是消費熱潮,也是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潮流。
國潮受熱捧,傳承文化自信。隨著“國風”興起,國潮文化引發了年輕人的熱捧。穿漢服拍寫真、圍爐煮茶、聽國風音樂等休閑選項,也成為漳州年輕人追捧的“中國式浪漫”。
在剛過去不久的春節元宵期間,漳州古城上演了一場場精彩的“國潮盛宴”。非遺表演、神仙斗陣來說唱、國潮街舞、潮玩燈謎會等活動,以民族文化為核心,通過跨界合作,帶領觀眾體驗更多來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驚喜和震撼,推動國潮融入大眾生活。
作為國潮的標志性縮影——漢服,在漳州悄然流行。“小時候總喜歡把被單當成古代服飾披在身上,模仿古裝劇中的角色,玩得不亦樂乎。如今能夠穿上漢服,就是圓了兒時的夢。”在漳州古城國風服飾館,正在挑選漢服準備拍照的林慕晨對記者說,最開始接觸國潮文化是在互聯網上,深入了解后喜歡上了傳統民族服飾,為生活增添了一份儀式感。
“隨著服裝審美的演變,我們接觸到的漢服很多已經不是傳統的漢服,但它保留了中國古人的審美,例如將‘天人合一’‘含蓄謙虛’等哲學理念融入到設計中,很好地體現了國潮文化。”竹間漢服社社長晗嫣表示,始于衣冠,達于博遠。希望聚集一些漢服愛好者,把傳統妝造藝術發揚開來,以多種維度去展現“東方美”。
國潮保熱度,創新推動發展。
今天的國潮,已經邁入3.0時代。根據新華信息分析,網民聲音是國潮信息傳播的主力軍。國潮相關信息通過網民“自來水”式傳播,以線上帶動線下,“比心”“點贊”“驚喜”成為網民回復國潮最多的表情。
但隨著國潮的入局主體越來越多,盲目跟風、野蠻生長的問題也層出不窮。有的商家簡單粗暴地堆砌一些傳統文化元素,給人生搬硬套、生拼硬湊之感;有的商家一窩蜂地抄襲模仿,產品的差別卻只有包裝上的圖案……對于商家打著國潮的旗號進行炒作的現象,網友們紛紛表示,并非所有的國潮產品都會被消費者買單。
關注和認可之下,國潮若想一直“潮”下去,不應只停留于在產品中簡單機械地貼上傳統文化元素標簽。面對新市場,應該回望歷史,立足當下,打通線上線下壁壘,不斷創新,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打造更多體現當代中國人審美趣味、文化精神的國潮產品。還有業內人士認為,要以更穩定的質量、更周到的服務、更有創意的產品,帶給消費者更多驚喜,才能打造持久的競爭力,推動國潮成為一股長盛不衰的熱潮。(漳州文明網 閩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