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莆田市民政局獲悉,莆田全市帶“福”地名有67處,涵蓋社區、建制村、自然村、道路街巷、寺廟等。“福”文化植根于莆田山水文脈,寄托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
莆田市地名中心工作人員劉英華介紹,列入登記的社區有2處,分別是涵江區梧塘鎮的東福社區和仙游縣鯉城街道萬福社區。其中,東福社區取當地東牌自然村的“東”與福興社自然村的“福”來命名,萬福社區則以境內萬福宮得名。
3處建制村分別是荔城區北高鎮福嶺村及涵江區白塘鎮雙福村、萩蘆鎮崇福村。其中福嶺村因境內有一山嶺,村民建居于嶺腳,取福運連連之意,故得村名福嶺。
已退休的涵江區檔案館館長方明堅介紹,崇福村建有一座崇福廟,寓意崇福子孫,因此得名。雙福村舊時是安仁村、雙福村合并為鄉,稱雙安鄉,后來兩個村劃分后恢復了原名。
記者了解到,這兩個村都是鄉村振興的“明星村”,福人福地,安居樂業。地處城市后花園的崇福村發展“萩山來信·崇福”露營基地,眼下正盤活福文化休閑長廊及五彩福道等項目,造福村民。雙福村作為“莆陽開春,開河、開街、開村”活動的“開村”節點,將歷史文化與福文化結合,打造“享口福、享清福”的莆仙“福”文化特色IP。該村黨支部書記郭玲玲說,村名“雙福”,就是要讓村民“福上加福”。
莆田全市地名帶“福”的自然村有7處,其中仙游縣游洋鎮龍溪村福嶺自然村,因先祖認為此地為福地,遂在小山嶺建房定居,取名“福嶺”;秀嶼區南日鎮港南村厚福自然村以“厚福”命名,取意“福氣滿滿”;南日鎮港南村后福自然村,因“后福”在莆田方言中為“有福”而取名;笏石鎮大坵村福祿山自然村,因流傳當地為福地,且地勢偏高似山得名。荔城區黃石鎮東山村頭幸福街自然村是早年村民為改變貧窮面貌,特建一街,取生活幸福之意,從此延續村名;北高鎮福嶺村福井自然村,因村里分布多口井,該處的居民很有口福,故稱為“福井”。此外,涵江區涵東街道霞徐社區的五福街自然村,也以“福”命名。
以“福”命名的道路街巷有15處,有市區幸福路、福興路、永福路、雙福街等,秀嶼區福嶼街、華福路、崇福路、福佑街等,涵江區福山路、五福街、莆福古驛道等,仙游縣城福街、寶福街、東福街等,城廂區常太鎮常福東路等。
經市民宗局登記的“福”寺廟有40處,如城廂區鳳凰山街道南山崇福寺,龍橋街道辦事處太平社區西巖廣福寺等。
另據不完全統計,莆田市還有一些以“福”命名的山峰、山地,其中山峰有楓亭寶福山,山地有山亭福石山等。(莆田市委文明辦、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