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農歷臘月廿三,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在山東濰坊舉辦2023年“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啟動儀式。據統計,2000余項省級及以上與春節相關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按照傳統定期舉辦活動,各地共將舉辦1.2萬余場線上線下非遺傳承實踐活動,讓人民群眾在活動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共享文化建設成果、同過紅火中國新年。(1月16日《人民日報》)
春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也是眾多非遺項目傳承實踐和集中展示的重要時節。讓春節熱鬧一些、讓年味濃郁一些,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實踐,更是人們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的自主選擇。如今,不少與春節相關的民俗技藝已成為非遺項目,賦予春節獨特的人文意蘊。作為文化和旅游部在春節期間舉辦的特色活動之一,也是中央宣傳部“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的品牌活動,去年超過2000萬場非遺與民間藝術主題的直播匯聚快手平臺,講述老手藝的新故事。
據悉,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統籌各地在春節期間組織開展非遺傳承實踐相關活動,支持與春節相關的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全面開展非遺傳承實踐相關活動;支持各地依托豐富非遺資源廣泛開展非遺傳承實踐和為民服務活動。線下線上齊發力,充分挖掘和闡釋傳統春節文化內涵。在線下,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開展非遺展覽、展演、講座、交流等非遺宣傳活動,帶動和吸引廣大群眾廣泛參與;在線上,開展視頻展播、現場直播和話題討論,讓人民群眾“云端”感受歡樂、喜慶、祥和的中國年氛圍。
所謂年味,實際上就是春節文化氛圍。讓年味散發出更為濃郁的文化馨香,一方面要守望傳承,充分挖掘春節文化內涵,并在過節中不斷弘揚,使人們能真切地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西安的兔年新春文化活動,根據未央宮、李下壕、漢城湖等景點的不同特色設置活動內容,深入挖掘“西安年”的歷史文化內涵,實現景區聯動與商業聯動,體現當代新年的熱鬧氣氛。天津的“運河之春”非遺燈會、上海的“豫園迎新春民俗體驗”燈會、四川綿竹的年畫展示展銷和體驗活動等,都將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
另一方面,要向新而行,讓傳統文化綻放出與時俱進的新風味。抖音發起“非遺過年DOU來播”話題并設立“舞動中國龍”專區、嗶哩嗶哩上線“祥瑞直播家鄉年”視頻專題、微博開展“網友最喜愛的年俗活動”網絡票選及“非遺我參與”技藝展示活動、酷狗上線“春節”“元宵”主題新春歌單,承載了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創意表達。北京也策劃推出八大系列1500余項4000余場次活動,包括“非遺伴您過大年”“大戲看北京”“我帶家人打卡網紅地”等品牌,讓市民游客在濃郁年味的文化氛圍中歡度佳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需要代代守護、薪火相傳,又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年味的表現形式和內涵都在被重新定義。如果說傳統年味的傳承主要靠老一輩影響下一代,那么今天的年輕人則需要擔負起為年味賦予新內涵的使命,讓延續數千年的春節在新時代散發出更為濃郁的文化馨香。當然,無論年味的形式和內涵怎么變化,人們對團聚、團圓、團結的堅守和追求永不會變。(福州文明網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