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厚養為孝道,歸后薄葬是賢兒,這也是孝道。” 三元區列西街道小蕉村村民鄭梁富說。作為村民代表、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鄭梁富積極響應移風易俗號召,開了村里白事簡辦、治喪期間退禮、不辦答謝宴的先河。
鄭梁富在小蕉村倡導喪事簡辦。村俗7天的葬禮,他僅用了兩天半的時間就辦完?!耙驗楫敃r一直在提倡‘厚養薄葬’,為了響應號召,所以在父親去世的時候,我們就打破傳統觀念,簡辦喪事?!编嵙焊徽f。
鄭梁富的決定當初讓很多人不理解,特別是一些守舊的人,“當時也有傳出一些風言風語,有些人覺得喪事怎么可以弄得這么簡單,連答謝席都不辦?!编嵙焊徽f。起先,兄弟姐妹都建議要隆重操辦,他經過與幾個姐姐、娘舅等親屬商議,最終還是決定要響應移風易俗的新風尚。
“老人患病一直臥床,我們子女都照顧得無微不至,盡到孝道,老人過世我們也沒有留下遺憾。而且,總要有人邁出第一步。”鄭梁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要從我們這代人做起,從每個人做起,村里才會有更好的文明新風?!?/p>
一番事理分析下來,家里人聽后深受觸動,娘舅和親戚心悅誠服,都同意答謝席不辦,一切從簡,這次的喪事就辦得簡單。這件事震撼了村民。一時間,鄭家成為村里“厚養薄葬”的典型,村民的觀念也逐漸有了變化。
在鄭梁富看來,對老人的孝順應該是在世的時候多孝敬,而不是在辦喪事的時候鋪張浪費。他不僅自己家簡辦喪事,還勸導家里人去別人家幫忙的時候不要留下吃飯,不必增加主人的麻煩。
作為村民代表,鄭梁富自覺遵守移風易俗承諾倡議,起到帶頭的作用,村里的人也漸漸轉變觀念。“我們村的人在喪事上簡化了流程,逐漸成為一種習慣。村里還提出了幫工不包飯,就是大家只幫忙,到點了就自己回家吃飯,只有家里離得遠的親戚才會留下吃個便飯?!编嵙焊唤榻B。在小蕉村,如果村里有人去世,大家不僅會送花吊唁,還會主動來幫忙,幫忙后就自行回家用餐,給主人家節省了不少開支。
鄭梁富在村里的人居環境整治、保護生態環境工作中也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他發現村民到山上砍薪柴等,便在朋友圈發出倡議,呼吁村民:山里的一草一木都在用它的生命為大家帶來新鮮的空氣,點綴著村莊?!拔覀円舻米∏嗌骄G水,才能記得住鄉愁鄉情。這些都是一筆買不來也借不到的寶貴財富?!编嵙焊徽f。
在鄭梁富的帶動下,村民們更多地崇尚新風,他用樸實無華的舉動,影響著其他村民。
(三明市融媒體中心 曹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