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隨禮攀比”到“天價彩禮”,從“大操大辦”到“鋪張浪費”,從“借機斂財”到“惡俗婚鬧”,不良婚俗習慣愈演愈烈。這些婚喪陋俗已然異化為一顆顆“紅色炸彈”“白色炸彈”,成為移風易俗建設工作的攔路虎,更成為廣大人民群眾通向美好生活路上的絆腳石。
天價彩禮、婚宴酒席、排場攀比……這些無一不透支了新人未來美好生活的資本。可即便有新人清醒地認識到盛大婚禮底下隱藏的巨大陷阱,卻囿于家庭意志的圍欄不得脫出,深陷陳規陋俗的泥潭無法自拔。因此,實行婚喪改革,推動移風易俗,還需施加一道外力。需要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性自治組織介入干預,在村規民約中增添“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相愛不必彩禮、祝福無需隨禮”等重要內容,通過宣傳欄張貼、手繪文藝墻、新媒體渠道推文等多種方式持續做好線上線下宣傳工作,讓文明新風于潤物無聲間沁入人心。更要組織動員黨員干部、村中宿老擔當移風易俗“領頭雁”,不僅要通過以身作則以點帶面抵制天價彩禮,拒絕人情攀比,更要走入庭院、到戶對談,面對面、心連心講好文明新風,倡導移風易俗。
薄養厚葬折射出部分落后地區畸形的孝道觀念,反映了部分人群在對中華民族優秀孝道美德的理解上出現偏差、誤讀,甚至出現“生時棄之不養,死后哭聲震天”等令人瞠目結舌的現象。極盡奢靡的葬禮初衷也許是想給逝去的親人賦予無上的榮光,但出發點就錯了,真正的榮光絕不是空洞的物質,而應該是位于精神層面的豐實滿足,更何況落腳點也錯了,如果說奢靡的葬禮是以犧牲老人生前供養為前提的,這無疑是本末倒置、大錯特錯。鑒此種種,亟需通過扎實的移風易俗建設工作來扭轉喪葬陋俗。首先是以文化人,要以新時代治喪理念為主基調,積極導演文明小戲、文明小品等農村地區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于潛移默化中引導廣大農村群眾認同、接受、踐行厚養薄葬理念,喚醒人民心中最淳樸的孝道;其次是狠抓典型,對于薄養厚葬的做法要適當公開批評,尤其是老人健在,兒女卻不管不顧的家庭,更要動員黨員干部、村中宿老入戶引導規勸;更要闡明道理,要讓老人、子女共同認識到“死去元知萬事空,半縷金絲帶不走”的基本事實,樹立“不要死后榮華、只要生前幸福”的文明理念,拋開落后農村的陳規陋俗,擁抱新時代的幸福生活。
實行婚喪改革,推動移風易俗建設工作,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農村地區精神面貌的一場漫長蝶變。只有廣大移風易俗工作者堅持久久為功,練好婚喪改革“基本功” ,才能打好移風易俗“組合拳”,賦予鄉村振興工作強大精神動力。(涵江區委文明辦 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