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是大陸距離臺灣本島最近的地方,也是全國唯一的對臺綜合實驗區。對臺融合,一直是實驗區的初心使命。近年來,平潭以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先行區為目標,開展了一系列的對臺融合探索,兩岸經貿合作更加密切、人員往來更加便捷、民心融合更加緊密。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作為兩岸融合的先行區,平潭重任在肩、使命光榮。黨的二十大報告,更為平潭探索兩岸發展新路指明方向。
共同家園創好業
平潭澳前是臺胞入嵐的第一站,也是臺胞創業生活聚集地。
近日,平潭臺灣小鎮里,原鄉緣文化產業園區正在緊鑼密鼓地裝修布置,為試運營做最后準備。步入園區,一股濃濃的客家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擂茶、油紙傘、花布燈以及隨處可見的竹簾掛畫,無不展示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
“臺灣原鄉緣的非遺技藝是從大陸傳到臺灣的,此次落地平潭創業,是尋根歸主。”平潭原鄉緣文化產業園創辦人李鴻均表示,兩岸文化同根同源,非常希望原鄉緣能夠在嵐扎根,推動兩岸文化的交流碰撞。
原鄉緣是臺灣本土的文創品牌,此次落地平潭,還帶動了一批臺胞非遺手藝人進駐平潭臺灣小鎮,傳承油紙傘、陶藝、燈籠等非遺技藝,以工坊的方式,供游客和兩岸手工藝人體驗、研學。“平潭正在打造兩岸共同家園,通過文化交流促進兩岸一家親,是我們臺胞義不容辭的責任。”李鴻均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來嵐考察時提出,大陸市場很大,完全容得下來自臺灣的商品,完全容得下來自臺灣的企業家。
近年來,實驗區在為臺胞臺企提供創業平臺和打造同等待遇上下足了功夫。臺創園、平潭臺灣小鎮、平潭新興產業園、農漁產品交易市場等一批創業平臺先后建成,推動了旅游、建筑、規劃、醫療、教育、交通、環保、農業等8個行業相關領域的臺灣企業資質和行業標準采認工作,讓臺灣同胞能夠同大陸同胞同等享有在平潭投資、創業和參與共同建設的權利。目前已有62家臺灣建筑企業、7家臺灣環保企業在實驗區備案,10家臺資旅行社、6家臺資專科醫院及個體診所和3家臺資學前教育機構在實驗區注冊。
“黨的二十大為我們牢牢把握兩岸關系發展主導權和主動權指明了方向,是我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做好實驗區對臺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實驗區臺工部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接下來將堅持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繼續推進臺創園、平潭臺灣小鎮“兩園”提升工程,切實把“通”的基礎做實,把“惠”的活力做大,把“情”的紐帶做強,提高平潭對臺的吸引力和粘合度。
先進經驗傳幫帶
近日,臺灣社工蕭修祺像往常一樣來到困境兒童悅悅(化名)家,為悅悅姐妹做心理輔導。蕭修祺是實驗區去年引進的臺灣社工,在嵐期間,他常常利用業余時間為留守兒童提供免費的心理輔導。
據了解,悅悅姐妹倆長期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平日姐妹經常因為瑣事吵架,在她倆的教育問題上,爺爺奶奶常常不知所措。
“蕭老師指導我們對待孩子要耐心,尤其是在她們情緒激動的時候。”悅悅的爺爺表示,按照蕭修祺的教育方式,從前孩子有“十分”的調皮,現在差不多只剩“三四分”了,效果很明顯。
“我希望能把在臺灣工作的經驗帶到平潭,跟本地的特色文化相結合,幫助更多家庭。”蕭修祺說,平潭有許多福利政策,給予他們很多就業機會來參與當地發展。
推動兩岸融合,同胞的心靈契合是關鍵。近年來,平潭從兩岸基層融合入手,全國首創聘請臺灣專業人員擔任社區服務志愿者,培育兩岸融合試點村居86個,覆蓋面達40%,還引入臺灣社工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和服務,在攜手打造共同家園中不斷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未來,我們將吸納島內外從事基層治理工作的臺胞開展交流培訓,逐步將實驗區打造成為社區服務人才的‘輸出高地’,通過基層融合來促進‘人的融合’。”實驗區臺工部相關負責人說。
職業采信走前頭
近期,福建省(平潭)臺胞職業資格一體化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一體化中心”)在平潭正式落成并投入運營,這是全國首個臺胞職業資格一體化平臺,也意味著由該平臺出具的臺胞職業資格采信證書將可在全省范圍內使用。
平潭作為兩岸融合的先行區,在臺胞職業資格采認上探索已久,相關舉措更是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改革試點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但受限于使用范圍,原來的平潭采信證書在平潭以外地區適用性不強,一體化中心的投用,將進一步擴大平潭改革舉措的使用范圍。
“一體化中心以全省九市一區為窗口,有需求的臺胞在全省九市一區均可申請臺胞職業資格考證認證。經由一體化中心審核,可直接在申請的地區獲得證書,省掉來回奔波的成本。”實驗區黨工委黨群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始終尊重、關愛、造福臺灣同胞,繼續致力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完善增進臺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目前,平潭雖已完成全國第一份覆蓋兩岸800項職業的比對標準,可直接采認95項對臺職業資格,發放700多本采信證書,但在銜接大陸職業資格評價體系、全面落實同等待遇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但同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實驗區黨工委黨群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他們將發揮一體化中心的作用,探索臺胞“定制式考證”服務,打造臺胞在大陸考證便捷通道,深化兩岸職業資格標準對接和人才交流合作。(平潭時報記者翁娟 孫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