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越走越寬廣,廣大農民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鄉村物質文明提升的同時,鄉村精神文明提升也日漸迫切。而誠信文化建設作為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深入實施、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義。
誠信文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要想真正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足、精神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目標,離不開將誠信意識融入鄉村,引導村民做誠信人、辦誠信事,展現誠信責任和擔當。“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是中國古人對盛世社會的期待,換成當下,這不僅是鄉村群眾生活富足體現,更是誠信意識融入鄰里之間的樸素詮釋,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恰好就需要這樣的詮釋,需要誠信文化的深入人心。
誠信文化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潤滑劑。近十年來,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村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已有一定基礎,而商品經濟交易最離不開“誠信”這個“潤滑劑”。《管子》有云:“非誠賈不得食于賈,非誠工不得食于工,非誠農不得食于農,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在管子看來,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需要“誠信”這個“潤滑劑”。對現實而言,鄉村誠信文化的確立可以降低商品交易成本,提高商品交易效率,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潤滑劑。
誠信文化豐富鄉村振興的內涵。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需要所有中國人一起努力,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缺一不可。如果鄉村面貌建設得很美麗,但是這里的人不美,這也不是鄉村振興。隨著時代的發展,“文明”已成為一些村鎮的文化名片,它不僅是個人品行的標簽,還是促進和諧進步的集體守則。大力加強和改進鄉村誠信文化建設,能夠持續拓展鄉村振興領域、豐富文化振興內涵,最大限度地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向縱深發展。
“言必行、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這些名言,深刻指出人與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在多個場合強調要把“守法”“誠信”作為安身立命之本。中華民族講求“誠立身”。“誠”對人格塑造、民族自強、社會進步息息相關。現今,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社會的進步推動著觀念的更新,誠信文化建設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閩侯縣委文明辦 林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