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們陪伴孤獨癥兒童家庭開展形式多樣的游戲。(同安區東山民俗文化志愿者協會 供圖)
文明風12月18日訊 日前,10多名志愿者來到同安區愛和水晶寶貝親子園,給孤獨癥孩子送去公益慰問。除了米面油這些物資,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帶來了一天的陪伴。
這些志愿者來自同安區東山民俗文化志愿者協會。最近,親子園正在舉辦第48期孤獨癥兒童喚醒計劃,這是水晶寶貝希望之光項目的服務內容,專門面向孤獨癥兒童家庭,免費提供互助式生活環境,幫助他們融入社會。
志愿者
用單純的游戲氛圍,重塑親子關系
玩拔河游戲時,同安區東山民俗文化志愿者協會秘書長李玉花發現,有一個孩子只是原地站著不動。她把孩子的手放到拔河繩上,一起用力拉,孩子露出了笑容。李玉花覺得,孩子理解了游戲,并用心投入了游戲。
水晶寶貝希望之光項目負責人留美雅說,玩游戲是一堂重要的課程。這堂課不僅針對孤獨癥孩子,還面向家長。在游戲互動中創造親子時光,是許多孤獨癥兒童家庭缺乏的體驗。
留美雅說,在生活中,家長多少有點“功利心”,希望孩子能學到點什么。這種期待對于內心敏感的孤獨癥孩子來說是壓力。“但志愿者不會對孩子有任何要求,快樂就好,我們要的就是這種單純的游戲氛圍。”
“這次活動也加強了我們志愿者對孤獨癥的認知,多一個人了解孤獨癥兒童,社會就多一份接納。”同安區東山民俗文化志愿者協會會長劉志勇表示,將來會跟孤獨癥孩子一直“玩”下去。
加強對困境青少年的關心關愛,是該協會“益同來”助老助殘志愿服務項目的重點內容。去年,該協會獲“愛心廈門”建設工作先進集體、福建省最佳志愿服務組織等榮譽,打造出亮眼的同安志愿服務品牌。
親子園
不僅幫助孤獨癥兒童,還幫助他們的家庭
愛和水晶寶貝親子園學員小杰,今年9歲,因為經常打人、撞人,母親很擔心。當時,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小杰,有自殘行為,而且生活無法自理。對于這種情況,很多孤獨癥兒童家庭并不陌生。小杰和母親來到了親子園,一起參加親子活動。漸漸地,小杰變得愛笑了,陪伴在旁的媽媽非常欣慰,在外地的爸爸驚訝于兒子愿意和他視頻通話。
有效改變,離不開專業干預。在親子園,開發了一系列專業干預課程及特色課程,讓孩子增強體能、開發語言、穩定情緒。特別的是,還有針對家長的心理輔導和傳統文化課程,“需要幫助的不僅是孤獨癥兒童,還有孤獨癥兒童的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長建立在父母也快樂的基礎上”,留美雅說。
據介紹,該項目從2020年10月底啟動,已舉辦48期活動。活動形式分為24小時陪伴全日制及周末開放日兩種,最新一期活動時長達40天,不少孤獨癥兒童家庭從第一期開始便期期不落。截至目前,已有139個家庭及數千人次志愿者參與活動,其中參與全日制親子營的家庭達61個,有6名“水晶寶貝”已經可以融入社會、正常上學。
【鏈接】
什么是水晶寶貝?
水晶寶貝希望之光項目,把孤獨癥孩子稱為“水晶寶貝”,意思是孩子仿佛被困在堅硬的水晶內,任何外在的聲音光線,傳入水晶時都會扭曲、變異。志愿者的任務就是協助孩子“破殼而出”,回歸社會。
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數據顯示,每44名兒童中就有1人患有孤獨癥。在我國,孤獨癥患者人數已經超過1000萬,其中兒童超過300萬,且發病率逐年增高。孤獨癥兒童家庭,除了孩子的健康問題,還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很多孩子因無法得到及時干預而錯過最佳康復期。(同安區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