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優先、問題導向、多元參與、共建共享……本市城市更新實行“留改拆”并舉,以保留利用提升為主。日前,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條例將從2023年3月1日起實施。(《北京日報》)
城市是人類文明沉淀的空間,更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空間。以往,不少城市提及改造更新,喜歡搞大拆大建。殊不知,這樣的改造更新,表面上煥然一新,但煙火氣和地方特色卻消失了。
城市是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建設具有藝術特色的人文城市,也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必然需求。而城市更新不是簡單的舊城改造,而是通過系統治理城市病,讓城市更宜居、更有韌性、更可持續,更有魅力。正如專家所說,城市更新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文化工程。為避免搞一刀切的推倒重來的大拆大建,留住歷史文化的脈絡,也留住城市的煙火氣。即將實施的《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要求:實行“留改拆”并舉,保留利用提升為主等,明確先治理后更新、補齊城市功能短板、加強既有建筑安全管理、嚴格城市風貌管控等,這無疑為其他城市更新提供了參考借鑒范本。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城市的變化與更新,與每個生活其中的人息息相關。而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文化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早已經成為國際共識。為更好地加強歷史文化保護,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留住城市傳統營造的機理和文化的風貌特色。期待有更多的城市在更新改造中堅持“留改拆”并舉。
堅持“留改拆”并舉,就需要堅持“先治理、后更新”,與“疏解整治促提升”相銜接,與各類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城鄉結合部建設改造相協調,尤其要在文化保護和人居環境改善上多持續用力。堅持“留改拆”并舉,以保留提升為主,就需要各地巧用潤物無聲的有機更新,慎用推倒重來的大拆大建。除違法建筑、經專業機構鑒定為危房且無修繕保留價值的建筑外,力求不再大規模、成片集中拆除現狀建筑。只有這樣,才能在保有歷史感和生活場景的同時,留住城市溫度,這也是推進建筑領域節能降碳,可謂一舉雙贏。(泉州文明網 劉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