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2月2日訊 2歲時,一場高燒使他的右腿落下殘疾,但他憑借著刻苦努力、好學鉆研、不服輸的精神,練就精湛的美發技藝。他從事美發行業20年,多次斬獲國內外美發大賽冠軍,明年將代表中國赴法國參加國際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的美發項目,成為福建省有史以來首位入選“國家隊”的殘疾人職業技能選手。在發展個人事業的同時,他從2012年開始堅持愛心義剪,幫助他人,回報社會。在12月3日國際殘疾人日來臨之際,記者在泉州市殘疾人托養中心見到了這位殘疾人的“御用托尼”——潘志超,傾聽他講述10年的愛心義剪之路。
潘志超為殘疾人義剪
因一次助殘活動 與殘疾人建立“每月之約”
“志超哥哥,你來啦!”上午9時許,潘志超走進泉州市殘疾人托養中心生活體驗區的模擬理發室時,已有幾位“顧客”在門口等待。他和4名團隊成員立刻穿上工作服,拿起剪刀、梳子等工具,在理發室忙活起來。
去年10月,為了培養殘疾人適應社會的能力,托養中心在生活體驗區特別設置了一間模擬理發室,裝了全身鏡、熱水器,配置了理發椅,這間模擬理發室也成為潘志超和團隊成員為殘疾人義剪的場地。
“這次幫你剪短一點好不好?”第一位“顧客”一落座,潘志超耐心詢問對方的理發需求。隨后,他手拿推子和剪刀,嫻熟地在發絲間穿梭。“嚓嚓嚓……”清脆的剪刀聲過后,原本凌亂的頭發變得整齊利落。
“怎么樣,滿意嗎?”不一會兒,看著鏡子里的自己,第一位“顧客”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說起“每月之約”的由來,潘志超娓娓道來。“有一次我參加助殘活動,無意中知道這里的殘疾人理發很不方便,頭發長了一般是家人用剪刀隨便剪一下,去一次理發店要隔很長時間。”得知該情況后,潘志超主動提出要為托養中心的殘疾人提供義剪服務,與這里近百位殘疾人商定“每月之約”——根據人員的需求,一個月至少到托養中心為殘疾人義剪一次。
經過一年多的相處,潘志超已經不單單是這里的理發師,更像是殘疾人的朋友。“頭發剪好了,等下洗完,你們兩個人可以互吹頭發嗎?”在潘志超有意識的引導下,有些“顧客”開始愿意拿起吹風機學習吹頭發,自理能力也在慢慢提升。
兩歲時落下殘疾 刻苦學習美發技藝
潘志超是南安樂峰人,在外人看來,他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理發師,但細心觀察會發現,他的腿腳有些不方便。兩歲時,一場高燒讓他的右腳落下了小兒麻痹癥,被認定為肢體四級殘疾,成長之路因此遭遇了不少異樣的眼光。初中畢業后,潘志超想要學習美發技術,卻遭到父親強烈反對。
“我的腿腳不方便,美發師要長時間站立,很辛苦。父親希望我找個輕松一點的工作,加上他對這個職業有些刻板印象,當時怎么說都不同意。”無奈之下,潘志超先后嘗試去鞋廠和服裝廠工作,但都不是很理想,待了幾天就離開了,一心仍想著學習美發。
于是,潘志超找到一家美發店,從最基礎的洗頭師做起。說起當初的學藝之路,他至今記憶深刻。“那時候的師傅都不愿意教,學技藝要靠自己‘悟’。”為了能多學點東西,他經常凌晨三四點拿起剪刀偷偷練習。
見他如此執著,父親的態度也慢慢轉變。為了學到系統的美發技藝,他在父親支持下報了美發培訓班。進入培訓班后,他非常刻苦,每天雙手捆綁沙袋,練習如何穩定手持剪刀。練得手臂酸痛,他就一個人偷偷地哭……憑著好學鉆研、不服輸的精神,他終于練就精湛的美發技藝。
2007年,潘志超的理發店正式開業,起初生意并不景氣,他能做的就是理好每一次發。久而久之,他的手藝逐漸被顧客認可,找他理發的回頭客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好。他多次斬獲國內外美發大賽冠軍,獲得福建省技術能手、泉州市技術能手、泉州市技能大師、泉州市自強模范等榮譽稱號。
堅持義剪10年 想幫助殘疾人看到更多可能
“第一次義剪是去一家敬老院,看到老人剪完頭發后開心的樣子,我發現自己可以真正幫助別人,很開心也很滿足,就一直堅持到了現在。”說起與義剪的結緣,潘志超露出了笑容。
從2012年起,他將每個星期一定為“義剪日”,免費為65周歲以上老人理發。除此之外,他還走出理發店,到鎮村、醫院、敬老院、福利院、殘疾人托養中心等地,進行義剪。
談及為什么能夠堅持這么多年,他說:“一路走來,得到很多人的幫助,現在掌握了一技之長,希望用技術回報社會。”
“認識超哥的人都知道,他收徒有一條規矩,每個徒弟必須抽出時間參加義務理發活動,否則免談。”他的團隊成員說。
如今,潘志超打算在這群殘疾人里收徒傳授理發手藝,幫助他們自立自強。“其實,各行各業都有殘疾人的身影,我想讓他們看到,殘疾并不是意味著什么事都做不了,希望能幫助更多殘疾人走出小圈子,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泉州晚報記者 魏曉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