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寧波市慈善總會收到了一封厚厚的掛號信。掛號信的署名是“順自”,落款地址是不存在的百丈路1號。信封里是一沓厚厚的匯款票據,最高匯款金額仍是9999元,累計106萬元。這是神秘人“順其自然”連續第24年向寧波市慈善總會捐款,累計1469萬元。(11月26日 央視新聞)
一年一捐,“順其自然”從1999年首次捐款5萬元開始,24年不間斷,一直以“順其自然”“順其”或“自然”的名義行善,且捐款金額逐年遞增。這份長長久久的愛心,溫暖了整個城市,也感動了中國——其事跡曾登上央視“焦點訪談”,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2015年還曾被民政部授予“第九屆中華慈善獎”,11月23日晚,央視《東方時空》節目連線寧波,為“順其自然”的愛心義舉打Call。
“順其自然”之所以打動人心,不僅是因為年復一年的堅持,也因為愛心自然流淌的與人為善。為了避免被他人發現,“順其自然”用心良苦。落款地址是虛構的,為了避免署上真名,每張匯款單都不超過1萬元,“好事不說、壞事不做,順其自然。”風雨24載,“順其自然”一直未減愛心、行善不輟的堅守,散發著精神富有的光芒,如一股股暖流,潤物無聲、暖人心田,為人們演繹了崇德向善、精神富有的含義。
“順其自然”帶來的不僅是感動,也帶動了許多市民參與到隱形慈善之中。越來越多的寧波人成為“順其自然”的同行者,無數愛心市民參與其中。如今,寧波很多愛心人士都不愿意透露真實姓名。打開寧波市慈善總會捐款收支平臺,90%以上的捐款人都署“愛心人士”等化名,隱名捐款在寧波成為一種風尚,并逐漸形成了一個特殊愛心群體。僅2018年以來,就有5000余人次向寧波市慈善總會隱名捐款,總額超過5000萬元。不少曾受“順其自然”幫助的人,如今也接過愛心接力棒,捐款幫助他人。“順其自然”已然從一個人成為一個愛心群體、一座大愛之城的溫暖符號。
按理說,在這個大數據和信息網絡飛速發達的時代,要找到關于“順其自然”的一切信息并非難事。但出于尊重捐款人隱姓埋名的意愿和權利,當地慈善機構放棄尋找,選擇把感謝埋在心里,充分尊重“順其自然”的意愿,堅持把善款投入到助學、教育上,還把每一筆錢花到哪兒了,用在誰身上了,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向社會公布。想來,“順其自然”也肯定看到了,這也給了其繼續做善舉的信心,讓他可以放心地把錢交給慈善總會。
信任不被辜負,善心才能“順其自然”。“順其自然”是誰不重要,確保愛心善款不被辜負,做到物盡其用,這樣啟示各級的慈善機構,都需要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將自己作為愛心傳遞的橋梁,回應好每一份信任,只有讓更多的人能信任自己,才能讓公益事業健康持續發展。(泉州文明網 樂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