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蘢的樹木,整潔的街道,有序的車流,文明的行人,宜居的小區……行走在福州永泰縣城的大街小巷,撲面而來的文明之風讓人倍感溫馨。以創建文明城市為起點,福州市永泰縣將文明融入城市肌理,不斷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城市煥發更加迷人的時代風采。
以美怡人 提升宜居品質
為群眾打造美麗宜居生活環境,是福州市永泰縣落實“創建為民”理念、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縮影。
“以前這個小區又臟又亂,地面坑坑洼洼,現在不僅環境好了,還增設了充電樁、停車位、路燈,生活方便多了、舒心多了。”在樟城鎮北門社區西門新村,居民高興地說起小區改造后的新貌。整齊的垃圾箱,停放有序的車輛,平整的水泥路,墻白、地凈、窗明、燈亮的居民樓等,扮靚小區的“面子”。
近年來,福州市永泰縣緊盯“增綠、提質、添彩”三大主攻方向,以公園、廣場、綠地為“面”,以城鎮道路綠化為“線”,以街旁綠地、單位庭院和住宅小區綠化為“點”,大力實施綠色攻堅行動,先后建成16個景觀公園、20處立體綠化及街頭小公園,并提升城區22條道路的綠化。全縣綠地率達44.1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9.85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85.53%,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堅持以民為本,是創建文明城市的不變初心。福州市永泰縣每年都將財政支出投向民生領域,統籌實施小街小巷改造、黑臭水體治理、增加文化科普設施和環衛設施、農貿市場改造等,著力補齊發展短板,撐起城市“面子”,充實民生“里子”,增強市民的獲得感。
以德育人 深耕文明沃土
“緊急情況下,我們要如何把握時機搶救?”近日,在永泰縣紅十字博愛驛站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福州好人”、永泰縣紅十字應急救援志愿服務隊隊長劉舟丹帶領志愿者演示心肺復蘇的步驟,來自縣直各單位的學員聚精會神地觀摩,積極舉手提問。劉舟丹和志愿者同伴經常利用閑暇時間義務傳授急救知識,截至目前已培訓600多人。
除了劉舟丹外,開設培訓班、成立專業合作社,帶領鄉親共同致富的楊經提;堅守公益初心,積極組織參與助老助殘、助學支教、無償獻血等志愿服務的柯東玲;從身邊到偏遠山村,從個人到成立“點燈公益”團隊,始終以愛為先的鄭福晨……“身邊好人”在福州永泰不斷涌現,彰顯城市的溫度,更匯聚起崇德向善的力量。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福州市永泰縣創新“線上線下同步發掘”工作模式,線上借助網絡媒體的強大傳播力,引導廣大群眾上報身邊的好人好事,第一時間發現好人線索;線下依托各級文明單位(校園)、文明鄉鎮,構建好人推薦機制,強化信息共享,變“隨機發現”為“主動發掘”,并針對推薦人員進行長期跟蹤培育,適時推介轉化,讓各行各業的好人層出不窮。
典型宜引領,文明當致遠。一批批先進模范,彰顯福州永泰思想道德建設的豐碩成果,成為城市精神文明的“風向標”。截至目前,福州永泰共有市級道德模范6名、縣級道德模范32名,獲評中國“身邊好人”榮譽稱號4人1群體、福建“身邊好人”14名、福州“身邊好人”20名、永泰“身邊好人”112名,他們的先進事跡感染著一批批學習者,他們的為民情懷激勵著一批批前行者。
以文化人 涵養無限生機
近年來,福州市永泰縣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載體,凝聚多方合力,不斷深化拓展,積極挖掘“點”陣地資源,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把新時代文明實踐“鏈接”到群眾心里,打通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我們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送什么。”永泰縣委文明辦負責人說,前期通過主動上門、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收集群眾需求,讓服務更有針對性。
82歲的林廉炎是嵩口鎮文藝隊的隊員,也是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的熱情參與者。近年來,對嵩口的歷史和民俗有研究的他,常受邀在鎮里的公益圖書館、創業中心講課。“林廉炎等老黨員的課非常受歡迎,讓孩子們更加了解古鎮歷史、熱愛鄉風民俗。”公益圖書館負責人顏曉梅說。
嵩口鎮文藝隊由離退休黨員組成,常態化開展活動,用快板、小品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身邊故事,讓群眾在春風化雨中感受理論的溫度、思想的魅力。
在文明實踐過程中,福州市永泰縣統籌整合黨員干部先鋒隊、青年志愿者隊伍等力量,廣泛發動各行業各單位業務骨干,文化、醫衛、農技等專家人才以及返鄉創業人士、退休文化工作者、典型模范人物等,走進實踐現場,形成“7+N”志愿服務體系,把文明實踐變成行為自覺和日常習慣,在自我服務、自我教育中實現自我提高。
福州市永泰縣還大力實施誠信建設工程、文明交通行動、志愿服務行動、文明餐桌行動,切實解決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廣泛開展文明社區、文明集市、文明家庭和文明單位、文明窗口等群眾性創建活動,讓踐行文明成為更多市民的主動行為,讓市民體會到文明帶來的改變。(福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