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福建省三明市充分運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陣地、隊伍資源優(yōu)勢,不斷創(chuàng)新宣講形式,以普通群眾的視角、接地氣的語言、聽得懂的道理、講故事的方式,零距離、面對面進行宣講,讓老百姓“聽得懂、聽得進、喜歡聽”。還通過文藝展演、非遺文化、相聲快板、“擂茶+”、木偶戲等多樣化文明實踐+微宣講的形式,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將黨的聲音傳播到千家萬戶。(11月23日 福建文明網(wǎng))
選擇受眾對象,和群眾“零距離、面對面”說話,切忌賣弄學問、故作玄虛。這就要求我們的理論宣講員在學習、培訓和宣講前,既要學深悟透,練好理論基本功,夯實思想之基;又要有“三寸不爛之舌”,練好“能說會道”的嘴上功夫。尤其是要把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新觀點、新論斷、新思想與實際宣講有機結(jié)合,做到化繁為簡、多說“群眾話”,通俗易懂、會說“群眾話”,靈活多樣、善說“群眾話”,真正把“大道理”轉(zhuǎn)化成通俗易懂、耳熟能詳?shù)摹按蟀自挕薄?/p>
創(chuàng)新宣講形式,變“文件語”為“家常話”,變“高大上”為“接地氣”,變“抽象的理論”為具象成有趣的“理論故事”,多用群眾易于理解的語言,受眾才會聽得頻頻點頭。基于此,宣講員只有與群眾說“柔聲細語”的真情實話,在“柔聲”說話的基礎(chǔ)上加入情感,尤其是在互動交流中多給予受眾充分的話語權(quán),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以“柔聲細語”取代“粗聲粗氣”,才能營造出和諧濃厚的宣講氛圍,讓受眾感受到真誠實感,最終入群眾耳、入群眾腦、入群眾心。
宣講好黨的二十大精神,絕不是簡單的信手“粘”來式“照本宣科”摘抄,也不是“我講你聽”式念“稿子”灌輸,而應在內(nèi)容形式上有深度、有廣度、有粘度,宣講起來能夠讓受眾產(chǎn)生共鳴,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既要上接“天線”,也要下接“地氣”。一方面,要集思廣益選“題材”,以黨的二十大報告內(nèi)容為本、為支撐,充分立足受眾的基本情況,提前深入調(diào)研其普遍性和差異性,精準把握“把精傳下去,干勁提上來”目標要求,統(tǒng)籌好共性和個性需求,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方面,要盡量避免官話、套話、空話和打官腔,既要增添“土味”、讓語言多接“地氣”,又要增添“香味”、讓內(nèi)容多冒“熱氣”,更要增添“回味”,讓實效多聚“人氣”,真正把黨的二十大精神送進群眾心中。(泉州文明網(wǎng)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