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之變,遷染民志,關之盛衰,不可不慎也”。整治陳規陋習,弘揚文明新風,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前不久,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印發《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方案》,重點治理高價彩禮、人情攀比等突出問題,頗受廣大農民歡迎。
鄉村要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移風易俗,久久為功,需要立足鄉情,因地制宜,科學引導,并通過建立長效機制,推進基層文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
一是示范引領,譜好文明新風主基調。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在廣大農村,要充分發揮廣大黨員干部和鄉賢的模范帶頭作用。特別是黨員干部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嚴格落實婚喪喜慶事宜報告制度,帶頭做移風易俗的宣傳者、踐行者、監督者,從自身做起,從親屬做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身邊的群眾。通過黨員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帶頭破除陳規陋習,倡導文明新風尚。同時發揮鄉賢及老人協會等作用,旗幟鮮明地反對講排場、擺闊氣、大操大辦“紅白喜事”,反對盲目攀比等不正之風。要大力營造厚養薄葬、喪事簡辦、孝老務實的文明新風。
二是推陳出新,借力村規民約促提升。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千差萬別,農村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傳承下來的村規民約,對廣大農民有著深遠的影響。移風易俗是為了人民群眾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須在尊重群眾意見和鄉村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不斷推陳出新,借力村規民約,進一步引導廣大群眾養成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風俗習慣。村規民約符合鄉土感情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比較接地氣,更具有靈活性,在制訂過程中既要符合本村的實際情況,有利于具體問題的解決,同時注重與時俱進,引入新風尚,及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移風易俗等內容融入村規民約,并采取群眾易于接受、樂于參與的方式加以推進,在潛移默化中讓移風易俗觀念深入民心。地方政府要充分發揮群眾移風易俗的主體作用,加強文化引領、強化價值認同、注重實踐養成,讓群眾真正成為新風尚的制定者、執行者、評議者和受益者,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提高。
三是以人為本,營造崇德向善好氛圍。“風俗者,天下之大事也。”鄉風民俗絕非小事,反映一個地域群眾的經濟文化及精神狀態,推進移風易俗是對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切實回應。當前,一些農村出現蓋大房子、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陋習,給廣大農民帶來沉重負擔,許多適齡男青年討媳婦難,農村單身男青年數量與日俱增,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推進移風易俗工作是民心所向、民生所指,既能夠讓人們摒棄繁雜儀式,回歸真誠交往的本質,又有助于理順鄉村內在文化與社會結構,形成現代文明的生活風尚。各級政府要積極推進移風易俗工作,樹立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的基本行為準則,切實減輕廣大農民在婚喪嫁娶方面的支出負擔,讓廣大農民群眾在物質生活豐富、精神生活充盈的美好生活中,產生獲得感、幸福感。同時要不斷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道德水平,內化于心、外踐于行,讓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在鄉村蔚然成風。
“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俗。”新時代呼喚新文明,各地要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扎實有效推進移風易俗工作,讓文明鄉風勁吹希望田野,讓鄉村振興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上繪出更美的圖景。
(莆田文明網 錢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