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1月25日訊 連日來,漳平市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結合實際,不斷豐富宣講內容,創新宣講方法,轉換話語形式,深入社區村莊、田間地頭、街頭巷尾等基層一線,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接地氣的宣講,持續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活動,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落地、深入人心。
初冬時節,伴隨陣陣微雨,已有絲絲涼意,但在新橋鎮云墩村的涼亭里卻“暖意”融融。不大的涼亭,兩排長凳,十來名黨員群眾圍坐在一起,一場“板凳課堂”正在開講。
聽著文明實踐站主任黃聚賢以“拉家常”的方式,解讀著黨的二十大報告里與群眾息息相關的民生及農業農村發展前景等內容,從“書面語”變成“家常話”,用鄉音傳遞“黨音”,宣講內容通俗易懂,引起現場熱烈討論,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談感悟、話發展,共謀美好明天。
云墩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任黃聚賢以“拉家常”的方式,解讀黨的二十大精神
云墩村地處新橋鎮西北部,土地總面積18.56平方公里,食用菌(毛木耳)是當地的主導產業,年生產食用菌1200萬棒,產量達1.2萬噸。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為當地今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
黃大街和賴一上是村里的產業致富帶頭人,多年來親眼見證著當地日新月異的變化,黨的二十大報告“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利好政策,更讓他們倍感振奮,信心滿懷向未來。
群眾在哪里,“板凳課堂”就搬到哪里。新橋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依托“和睦先鋒”黨員志愿者隊伍,組建15支70余人“板凳課堂”宣講服務隊,廣泛開展“板凳宣講”進社區村莊、田間地頭、沿街商戶等活動,持續打造黨的二十大精神“流動課堂”,讓宣講“動”起來、“活”起來、“熱”起來,“沉”下去,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傳遍千家萬戶、扎根基層大地。
(漳平市委文明辦 漳平市新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