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記者來到蕉城區東湖市場,市場內寬敞明亮,指示招牌清晰醒目,攤位之間過道干凈整潔,一改對農貿市場的刻板印象。“以前要是下雨天,市場內真是無處下腳,到處臟兮兮濕漉漉的,現在就像逛超市一樣。”正在買菜的劉阿姨說。
為進一步提升農貿市場品質,提高群眾滿意度,蕉城區于今年5月20日成立了蕉城區中心城區農貿市場管理服務中心,讓群眾舒心、安心、放心地逛農貿市場。
理順管理機制
“農貿市場既方便群眾生活買菜,也是很多群眾謀生的場所,是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體系不健全、改造進度緩慢、人員安排無序、管理制度細、監管不長效等問題,導致農貿市場成為影響市容市貌,飽受群眾詬病的‘老頑疾’之一。”蕉城區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
對此,蕉城區先從管理體制上進行梳理,抽調區城市管理局、市場監督管理局、商務局等單位人員,招募勞務派遣人員以及購買部分社會服務,成立蕉城區中心城區農貿市場管理服務中心,專業開展中心城區16個農貿市場的管理工作,并根據組成人員特點,完善組織架構,明確責任分工,制定農貿市場定崗方案,通過科學統籌、合理調配的方式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實、落細。
職責明晰,對癥下藥。蕉城區中心城區農貿市場管理服務中心第一時間組織力量深入城區各農貿市場,實地摸排現狀、梳理問題清單,對每個市場進行分析研究,明確治理重點,按“一市場一方案”的要求制定市場升級、改造方案,同時對市場周邊小炒店、小吃店、快餐店等小餐飲、豬肉店、副食品店、蔬果店、海鮮店等5類店鋪制定了7套不同的提升整改方案。
該服務中心還明確了以農貿市場及周邊500米的經營資質、占道經營、環境衛生、市場秩序、食品安全等問題為整治重點,以市場交易高峰期為重點整治時段,對中心城區16個市場管理人員定崗定責,力求達到落實好主體責任,加強部門協同配合,打造整潔、有序、文明農貿市場,探索建立常態長效管理機制的工作要求,有序推進市場及周邊建設、整治工作。
提升基礎設施
作為蕉城區重要民生項目,本次中心城區農貿市場項目改造提升包含署前市場、塔山如意農貿市場、鶴峰市場、福洋華洲水產批發市場、古溪市場等9家農貿市場,涉及攤位及店面620多個,預計投資約1700多萬元。
農貿市場改造提升,蕉城區統一市場內店面、攤位、招牌裝修風格,升級排水系統、排氣系統、照明系統、操作臺、清洗水池及垃圾收集設施,地面鋪設吸水、防滑、易清掃的地磚,做到“干凈衛生、清潔明亮、空氣清新”。同時,按照排水暢通、路面平整、環境優美、停車有序、線纜規整的標準,做好市場周邊背街小巷環境提升,有效提升了市場整體形象,優化了群眾購物環境。
改造工程對農貿市場功能布局進行優化升級,按經營類目合理劃分為水產區、蔬菜區、鮮肉區、熟食區、干貨區等,嚴格實行分區銷售,并針對農貿市場周邊攤販占道經營亂象,專門施劃臨時疏導點,為菜農提供便利,也為群眾提供更多選擇。
“蕉南市場以人性化、便捷性、地域性為導向,重新規劃了業態分布,不僅保留了閩東地域文化特色,還運用先進科技設備確保市場更加安全、更加便捷,目前市場內設有攤位100多個,店面20間,創造就業崗位400多個,日人流量達6000多人次,年成交額達億元。”蕉城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如今,各農貿市場經過升級改造后,寬敞的過道上不見以往雜亂無序、隨意停放的車輛。走進市場,抬頭可見海鮮、肉類、蔬菜、貝類、熟食等分類明確的提示牌,市民可根據需求快速前往相應區域選購。該中心也根據商戶售賣商品類別分別設計多類型攤位,讓食品擺放更加衛生、美觀,也讓市民選購更加放心、安心。
完善管理制度
農貿市場要提升,不僅要改得好,更重要的是要管得好。記者來到塔山如意農貿市場,看到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員正在巡邏,糾正勸導一些不文明的經營行為。“我們制定并嚴格落實人員定點、定時、定崗、定責制度,以保證市場及周邊整治工作常態化進行。對巡查工作人員每日巡查出的問題及時移交、立即解決。”蕉城區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
該中心嚴格落實市場“兩亮”“兩無”,做到亮照經營,證照齊全,明碼標價。“我們健全市場經營管理制度、完善公共安全管理制度、補全環境衛生管理制度,勸止、取締市場及其周邊亂擺攤設點、占道經營等行為,勸止亂潑亂倒、亂搭亂建等損害市容環境衛生的行為,從制度上把農貿市場管理起來。”蕉城區中心城區農貿市場管理服務中心負責人說。
截至目前,蕉城區中心城區農貿市場管理服務中心已組織開展各類整治行動300多次,出動執法人員18700多人次,整治店外店經營1.5萬多家,勸導流動攤販2.3萬戶。
農貿市場是方便市民的溫暖空間,人性化執法顯得尤為重要。該服務中心堅持“疏堵結合”原則,改建和改造提升后的農貿市場不得擅自改變市場布局和功能,不得擅自變更經營用途,同時,合理規范施劃疏導點,引導協助攤販“入點”“入店”經營。(閩東日報記者 張文奎 通訊員 魏日麗 阮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