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新修訂的《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以下簡稱新《規定》)。新《規定》自2022年12月15日起施行。新《規定》旨在加強對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的規范管理,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健康發展。(11月17日《法治日報》)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網絡時代,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為網民提供了發表意見、表達觀點、互動交流、輿論監督的廣闊舞臺。互聯網站、微博、朋友圈、新聞論壇、公眾賬號、應用程序以及其他具有輿論或社交屬性的網絡平臺,都推出了發帖、回復、留言、彈幕等功能,為網民提供文字、符號、表情、圖片、音視頻等評論方式?;ヂ摼W跟帖評論是建設網絡強國的抓手,也是提升網絡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重要陣地。
但毋庸諱言,部分網絡平臺的評論區亂象叢生,一些網民變身“鍵盤俠”“網絡噴子”,發表非理性、非善意甚至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極端性言論。跟帖評論的流言惡語從來都是傷人害命的,輕則讓受害者久久無法驅散心理陰影,重則可能讓一些受害者不堪忍受釀成悲劇。除了對受害者造成巨大傷害,烏煙瘴氣的跟帖評論也嚴重污染了網絡空間,破壞了網絡生態。
早在2017年10月,國家網信辦就發布實施《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推動跟帖評論監管規范化,有關部門也一直保持高壓嚴打態勢,對于規范跟帖評論環節信息秩序,維護良好網絡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的快速發展,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其背后的利益驅動特征越來越顯著,給治理監管帶來了新挑戰。值得關注的是,跟帖評論亂象與相關平臺責任缺失有很大關系。
此次發布的新《規定》,主要聚焦于跟帖評論服務提供者,也就是各大網站、社交平臺等。比如,賦予跟帖評論服務提供者、公眾賬號生產運營者更多權利,使其加強對跟帖評論信息內容的審核及對不良信息內容、違規賬號的處理。最引人注意的是,提出按照“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的原則,要求用戶必須真實信息認證后才能在互聯網站、應用程序等平臺發表評論。此舉可謂抓住了那些躲在陰暗角落、隨心所欲發表跟帖評論者的要害。
規范跟帖評論服務管理,關乎每個網民合法權益,只有給相關責任主體戴上法治的“緊箍”,才能形成強大震懾力。期待各方嚴格落實新《規定》要求,壓緊壓實相關平臺主體責任,暢通舉報渠道,加大監管與執法力度,通過執法約談、責令整改、下架、停更、罰款、通報等手段,打通網絡生態治理“最后一公里”,還用戶一個清朗的網絡空間。(臺江區委文明辦 付彪)